在中國最后一個封建朝代——清王朝時期,英國已經開始了自己的殖民擴張,到了乾隆時期,勢力已經擴張到了東南亞地區。
當時的英國商船經常有私人兵艦護送,經常在中國東南沿海地區侵擾,截掠其他國家商船貨船。
英國殖民
乾隆七年(1742年),英國兵艦在澳門劫奪一只西班牙商船。
清王朝兩廣總督馬爾泰派東莞知縣印光任前往英國商人駐地質問,英國商人被迫將二百九十九名俘虜開釋。
乾隆九年(1744年),四艘英國兵艦在廣東所管轄的海洋地區再次劫奪法國商船。
后來由于種種題目,英國商人消停了一段時間,但是幾十年后忽然死灰復燃。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英國軍艦擅自劫奪荷蘭船只。
廣東巡撫李湖大為惱火,對英國商人進行嚴厲警告:“倘仍冥頑不靈,不守天朝規矩,此后敢有一天在我天朝地方犯我法式...本部院連大班人等同本犯一并嚴拿,分別從重究治,不稍寬貸。”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英國使臣馬嘎爾尼正式訪問中國,商討中英合作事宜,由于中西文化差異過大,中英雙方互不相讓,終極不歡而散。
英國副使兒子小斯當東覲見乾隆天子
乾隆六十年(1795年),乾隆天子退位,成為太上皇,嘉慶天子即位。
嘉慶四年(1799年),三艘英國兵艦從印度出發,闖進中國境內,在穿鼻四周地區停泊。
兩廣總督吉慶警告英國軍艦在15天之內移往潭仔灣泊,要不然后果自負。
嘉慶七年(1802年),英國兵艦開到零丁洋,預備進駐澳門。
早在明朝嘉靖時期,就有西夷商人(大部分都是葡萄牙商人)獲準在澳門居住,明朝官府向他們征收租稅的同時也負責審理他們的案件。
順治八年(1651年),清王朝正式派兵千航國際駐守澳門,接管澳門。
乾隆九年(1744年),清王朝增設廣州府海防同知也就是所謂的澳門同知,衙門設在前山寨。
澳門幾百年來都是中國給葡萄牙商人駐扎的地區,英國商人想要登陸駐扎澳門,葡萄牙商人自然不愿意了。
果不其然,嘉慶七年(1802年),清王朝接到住在澳門的葡萄牙商人的抗議,隨即下諭英國兵艦不準登陸,在陸上有清軍,海上有葡萄牙兵艦的壓力下,英國商人只能無奈遠走。
英國商船
然而這遠遠算不上結束。
此時的英國在馬嘎爾尼的情報下,已經大概了解清王朝的虛實,但是由于中國太過龐大,一時不敢輕易動手,只能慢慢摸索清王朝的底線。
嘉慶十三年(1808年), 英國又以防御法國侵占澳門為借口, 讓海軍少將度路利率軍300人,到達澳門,在沒有通知清王朝的情況下,占據澳門炮臺三處。
兩廣總督吳熊光大怒,下令封艙,停止中英所有貿易。
然而度路利肆無忌憚,率領三艘英國兵船駛進虎門,停泊黃埔地區。
后率領英國士兵近300人,到廣州城外駐扎求見兩廣總督吳熊光。
吳熊光緊急征調督撫提鎮各標官兵2600余人,派參將張紹緒等將領率領,駐防黃埔、澳門,并派人向度路利宣示嘉慶天子的諭旨,對度路利進行嚴厲警告。
《仁宗實錄》記載吳熊光對英軍的警告:“若再有延挨,不遵法式,...當封禁進澳水路,盡爾糧食,并當調集大兵,前來圍捕,爾等后悔無及。”
度路利見清王朝調集軍隊,立馬率兵退出虎門,退出澳門。
英國軍艦
這一次是中國與英國最接近戰爭的一次,中英戰爭擦肩而過。
事后,嘉慶天子查究此事,下諭斥責兩廣總督吳熊光,以為吳熊光沒有擔任起兩廣總督的重任,辜負了天子對他的厚愛,不僅讓英國兵艦進進澳門,還讓他們占了東看洋、娘媽閣、加斯蘭三處炮臺,實在是無比猖狂。
而后吳熊光依然拖延塞責,而且對于英國商人之事也沒有親往查辦,度路利求見,也只是派人過往曉諭,并沒有自己親身過往當面斥逐,明顯不重視此事。
《清代外交史料》稱:“(吳熊光)奏報既屬遲延,辦理又形畏葸。”
將兩廣總督吳熊光革職拿問,充軍伊犁。廣東巡撫孫玉庭也一起被革職拿辦。
但是英國并沒有停止摸索清王朝實力和底線的步伐。
嘉慶十九年(1814年)四月,英國“脫里斯”號兵艦在老萬山群島四周劫奪美國商船,五月又截留一只美國商船。
清王朝再次向英屬東印度公司提出強烈抗議,并再次警告停止中英貿易。
中英關系再次陷進僵局。
此時的英國由于拿破侖戰敗,歐洲的拿破侖時代的終結,終于不在把目光主要放在歐洲。
于是英國開始重新重視對清王朝的相關政策,積極預備擴大中國市場。為了重新開創中英貿易新局面,英國再次派出使臣前往清王朝。
阿美士德使團于嘉慶二十一年六月初六日(1816年7月28日)到達天津。
清王朝也想借此機會消除英國兵艦的長期騷擾,對英國使團的事情也比較重視。
于是派遣長蘆鹽政廣惠、工部尚書蘇楞額接待,又派理八旗大員和世泰和內務府總管大臣穆克登額往通州迎候英國使團。
進北京城的途中,中英雙方討論覲見天子事宜,千航國際清王朝方面要求英國使臣覲見天子行三跪九叩禮,并令演習跪叩儀式,才準許使團進京面圣;英國使團方面則堅持不肯,最多按照覲見英國國王的單膝下跪的禮節來面圣。
由于嘉慶天子的一再催促,和世泰等滿洲大員謊報:“諭以天朝禮節,該貢使等肅恭誠敬,具見順從”,于8月28日帶領英國使團進進北京城。
第二日,嘉慶天子在圓明園接見英國使臣阿美士德一行人,但阿美士德重申拒盡行三叩九拜之禮。
和世泰等人詭稱正使患病,不能行動。
嘉慶天子召見副使,海運報價 國際快遞,和世泰等人再次說謊稱副使也稱病不至。
嘉慶天子疑竇叢生。
命人調查,發現真實情況,以為英國不服從中國禮節,就是還沒有成為中國藩屬國的資格,詔令遣回英國使團,并將和世泰等人革職查辦。
英國使團一路上由清朝官員監視護送至廣州,于1817年初離開廣州回國。
阿美士德一行英國使團這次出使中國依然毫無收獲,甚至引起清朝天子的惡感。
后嘉慶天子傳諭直隸、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各地督撫和沿海各地官員,將清王朝兵械備齊,水師勤加操練,并加大探查力度,如國有西夷船只,特別是英國船只只要靠近,立馬進行驅逐,不讓他們停靠港口,更不答應任何一人上岸補充物資。假如夷船不聽警告,可以直接進行圍剿。
嘉慶天子對于英國兵艦在沿海的侵擾,果中斷制止,是對主權的維護,但僅僅由于禮節上的分歧而將英國使團斥退,乃至于連英國使臣的面都不見,的確不妥,最后導致中英關系再一次陷進僵局。
英國商人無利可圖,開始鋌而走險,加大鴉片貿易,以此來獲取逾額利潤。
鴉片殘害的中國民眾
實在早在明朝萬歷年間,西夷商人(荷蘭、西班牙、葡萄牙商人)就把少量鴉片作為藥材販運到中國。
鴉片抽吸后很輕易成癮,戒盡十分困難。
由于英國在和清王朝的貿易中,需要買進大批絲、茶、瓷器等商品,造成貿易逆差,鐵路運輸 上海空運,每年需要支付給清王朝大量白銀。
而中國事一個封閉式小農自然經濟體,不需要英國的產業制品,貿易赤字始終無法消除。
為此在雍正時期,英國開始經營鴉片交易。
雍正五年(1737年),英國向中國輸進鴉片200箱(26000余磅),在中國吸食鴉片的人數逐漸增多。清王朝對外的唯一港口廣州甚至出現了專門供給吸食鴉片的煙館。
雍正七年(1739年),雍正天子下詔禁煙,所有進行鴉片貿易、監視不嚴厲的官員,不管官職大小,都嚴加重罰,最高可至絞監候,鴉片貿易得到一定的遏制。
雍正劇照
但是隨著乾隆天子的登基,國家政策的放松,加上英國的東印度公司控制了孟加拉等鴉片產地,取得向中國販賣鴉片的壟中斷,鴉片在中國開始大規模泛濫。
等到嘉慶天子登基之后,英國東印度公司每年向中國輸進的鴉片每年已經多達四千箱(520000磅)左右。
各地吸食鴉片的人已經初具規模,成為流毒全國的一大禍害。
鴉片對人的精神的荼害
嘉慶天子下詔:“鴉片煙性最酷烈,...久之遂戕賊軀命,大為風俗人心之害。...近聞購食者頗多,奸商牟利販賣,...一有緝獲,即當按律懲辦,并將其煙物毀棄。”
嘉慶天子開始禁止鴉片貿易,并停止征收鴉片貿易的稅收,還規定西夷商船來中國進行貿易,必須由廣東指定的行商具結擔保不夾帶鴉片,才準許西夷商船駛進中國港口。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英國商船開始把鴉片交易地點從廣州轉移到澳門,加以偽裝,分船裝運,再行賄中國行商具保,買通當地官員,走私運進中國境內,行商明知鴉片的危害性,但收受重金后依然為英國鴉片販子具保。
清王朝上下各級士紳、官員和行商因走私鴉片而收取的賄賂、傭金和其他名目的錢財,每年多達幾十萬兩白銀。
以至于英國學者格林堡以為,貪污受賄腐敗的不良風氣已經達到深進骨髓的程度,以致于最大的走私犯就是官府的人,押送鴉片的走私船只就是那些官船,甚至連每年呈獻宮廷御用貢品的朝貢船,也成了運送鴉片的工具船。
中國士紳、官員和行商由于走私鴉片而串聯在一起,形成巨大的利益鏈,以此收受英國商人們的巨額錢財,英國商人和東印度公司也因販運鴉片而獲得超高利潤,海運費,英國和東印度公司每年獲得極其可觀的稅收,這進一步加深了英國和東印度公司的貪婪,更加不遺余力地向中國輸進鴉片。
嘉慶天子禁煙的詔令終極成為一紙空文。
終極鴉片不僅在廣東、福建等地大規模販賣,而且逐漸行銷于內地各省,甚至京城和東北地區也開始出現鴉片。
鴉片的大量輸進,清王朝吸食鴉片者越來越多,士紳、官吏、士兵以至于旗人貴族都由于吸食鴉片而更加昏怠腐敗。
清王朝的對外貿易也由順差逐漸變為逆差,白銀大量外流,從而導致中國各種正常的貿易貿易都受到嚴重的影響。
此時的清王朝的社會經濟面臨著日益嚴重的威脅,終于在幾十年之后爆發第一次鴉片戰爭和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運動。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千航國際 |
國際空運 |
國際海運 |
國際快遞 |
跨境鐵路 |
多式聯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