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季度,中國出口(美元)同比增速為-13.3%,較上季度下降15.3個百分點;進口同比增速為-2.9%,較上季度下降6.2個百分點;貨物貿易順差總額為132億美元,較往年同期下降597億美元。進、出口增速齊降主要由于1-2月新冠肺炎疫情沖擊下國內生產和商品交易大面積中中斷。進口增速下降幅度低于出口,這是由于往年同期進口基數較低,捐贈物資和食品進口增長,以及疫情沖擊前采購的大宗商品及原材料到港等方面因素的反向作用。3月隨著國內加速復工復產,進、出口增速較1-2月明顯好轉,但同比依然是負增長。1-2月,服務貿易逆差為326億美元,同比下降108億美元。考慮到2月底以來,疫情先后在日韓、歐洲、美國及其他新興市場國家暴發,且目前仍未得到有效控制,預計疫情可能使得2020年中國出口的外部需求急劇惡化和進口中間品供給中中斷風險增加,進而拖累外貿增長。
一、全球貿易運行態
預估1季度全球貿易增速下行。根據世界貿易組織數據,2019年4季度全球出口總額4.45萬億美元[2],同比增速為-1.5%,較上季度回升1.2個百分點,但仍然維持負增長。2014-2018年,CEEM中國外部需求指數(簡稱CEEM-PMI)[3]與全球貿易表現變化趨勢高度一致。2020年1月該指數在中美一階段協議和英國正式脫歐、不確定性消除等利好消息帶動下反彈至49.8%,顯示中國外部需求環境在1月有所好轉。然而,1月底中國湖北暴發新冠肺炎疫情,隨著防控措施的不中斷升級,國內生產中中斷,跨境貿易本錢增加,中國出口受到較大影響。3月初中國度過疫情高峰期,但疫情相繼在亞洲、歐洲和美國暴發,導致1季度全球生產活動出現不同程度暫停。3月CEEM PMI指數較2月下滑2.8個百分點,也顯示中國外部需求快速惡化。根據主要國際組織和機構猜測,2020年中國外部經濟將陷進衰退,全球貿易預計大幅下滑,下降幅度甚至超過2008-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
二、中國出口同比增速大幅下滑
中國海關數據顯示,2020年1季度,以人民幣計,中國出口總額3.3萬億元,同比下降11.4%;以美元計,千航貨運 空運價格,出口總額4782億美元,同比下降13.3%,較上季度2.0%的同比增速下降15.3個百分點。其中,1-2月出口同比增速為-17.2%,3月出口同比增速為-6.6%。
分地區看,2020年1季度中國對14個主要貿易伙伴出口增速均大幅下滑。其中,對美國、歐盟、日本、中國香港出口增速分別為-25.1%、-28.0%、-16.1%、-17.3%,明顯低于總體水平。對東盟、中國臺灣、金磚國家出口增速高于總體水平,但出口增速的下滑幅度也比較大。其中,對東盟出口同比增速為-0.1%,較上季度減少20.1個百分點;對巴西和俄羅斯出口增速較上季度分別下降29.1和22.1個百分點。
從貿易方式看,一般貿易和加工貿易出口大幅下降,其他貿易雖仍維持增長,但增速明顯下調。[4]1季度,一般貿易出口同比增速為-13.3%,較上季度減少15.7個百分點;加工貿易出口同比增速為-19.2%,較上季度減少10.7個百分點;其他貿易方式出口同比增長1.7%,較上季度減少19.6個百分點。從貢獻率上看,一般貿易和加工貿易對1季度出口變動的貢獻率分別為58.0%和43.5%。加工貿易出口增速低于一般貿易,反映了疫情沖擊下,加工貿易這種跨境分工的生產方式敏感性更高。
分產品看,1季度,機電產品和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同比增速均較上季度大幅下降[5]。其中,機電產品出口增速較上季度減少14.7個百分點,為-13.7%。特別地,機電產品中高新科技產品出口同比增速較上季度減少10.8個百分點,為-12.3%。1季度,七大類傳統勞動密集型產品和其他產品出口同比增速依次為-14.7%和-11.5%,較上季度下降17.5和11.0個百分點。從貢獻率上看,1季度,機電產品、七大類傳統勞動密集型和其他產品出口對總出口的貢獻率分別為60.3%、19.9%和19.8%。
中國出口由外需和出口市場份額決定。從定義式看,中國的總體外部需求增速(不含中國的全球進口增速),與中國出口產品在全球市場上的份額增速(同樣不包含中國市場),兩者之和大致決定了中國出口增速。這兩項數據均來自中國貿易伙伴提供的數據,有利于排除虛假高報的干擾。
估計受疫情影響1季度外需增速較上季度快速下滑,且主要出現在2月底以后。一方面,全球制造業PMI指數滯后一期較上季度下降0.7個百分點。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摩根大通全球制造業PMI指數滯后一期值與來自WTO提供的不含中國的全球進口增速(外需增速)的相關系數為0.89,能較好地預見外需增速的變化。2020年1月至3月,摩根大通全球制造業PMI指數滯后一期分別為50.1、50.4、47.2,均勻值為49.2,較前3個月下降0.7個百分點。另一方面,新出口訂單PMI指數同比增速也較前3個月大幅下滑。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中國新出口訂單PMI指數同比增速與外需增速的相關系數為0.9,表明中國新出口訂單PMI指數能較好地預見外需增速的變化。2020年1月至3月,中國新出口訂單PMI指數同比增速依次為-44.6%、-64.8%和-65.4%,均勻水平較前3個月下降8.4個百分點。
受疫情影響1季度出口產品市場份額同比大概率下滑。出口產品市場份額能夠反映一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從歷史數據看,中國出口產品市場份額的季度指標在2015年3至4季度上升到14.8%的高位后進進窄幅波動期,且出口市場份額時間序列的變化主要來自季度差異。然而,1月底中國湖北暴發新冠肺炎疫情,并迅速蔓延至其他地區,導致春節假期較正常情況延遲一周,海運費,全國大面積停工停產。2月底、3月初,21省規模以上產業企業復工率超過80%,但仍有不少中小企業生產未全面恢復。更重要的是,2月底海外疫情暴發,部分企業供給中中斷,企業生產進一步受影響。這些因素將導致中國出口產品市場份額的下降。疫情對中國出口產品份額的影響大概率是暫時的。隨著疫情逐步得到控制,預計中國出口產品份額將會大幅反彈(甚至超過原有水平),然后再回落到正常水平。
三、中國進口同比增速大幅下滑
中國海關數據顯示,2020年1季度,以人民幣計,中國進口總額3.2萬億元,同比下降0.7%;以美元計,進口總額4650億美元,同比增速為-2.9%,較上季度下降6.2個百分點。其中,1-2月進口同比增速為-4%,3月進口同比增速為-0.9%。1-2月進口增速下降主要由于新冠肺炎疫情沖擊下國內生產和商品交易大面積中中斷。進口增速下降幅度低于出口,這是由于往年同期進口基數較低,捐贈物資和食品進口增長,以及疫情沖擊前采購的大宗商品及原材料到港等方面因素的反向作用。3月隨著國內加速復工復產,進、出口增速較1-2月明顯好轉,但由于疫情在海外蔓延,外需下滑和進口供給受損沖擊國內經濟增長,導致3月進、出口同比依然是負增長。
分地區看,1季度,除東盟、俄羅斯和中國臺灣外,中國從其他貿易伙伴進口均下滑。其中,從美國、歐盟、日本、韓國、中國香港進口分別下降3.6%、14.7%、4.2%、5.7%、32.6%。然而,從東盟、俄羅斯和中國臺灣進口仍然保持正增長。其中,從東盟進口同比增長8.8%,較上季度減少5.1個百分點;從俄羅斯進口同比增長19.9%,較上季度進步23.6個百分點;從中國臺灣進口同比增長2.1%,較上季度減少6.6個百分點。未來中美一階段經貿協議和中俄能源產品長期采購協議等的執行意味著中國進口增速的下降可能要比出口更為緩慢。
從貿易方式[6]看,1季度,一般貿易進口同比增速為-1.1%,較上季度減少9.0個百分點;加工貿易進口同比增速為-5.9%,較上季度進步3.6個百分點;其他貿易方式進口同比增速為-2.2%,較上季度減少4.8個百分點。從貢獻率上看,加工貿易是拖累1季度進口增長的主要原因。一般貿易、加工貿易和其他貿易方式對1季度進口變動的貢獻率分別為29.5%、51.8%、18.7%。
分產品[7]看,機電產品、肥料、塑料、紙漿、鋸材、合成纖維紗線進口受疫情沖擊較大,拖累總體進口增長。1季度,機電產品進口增速較上季度減少5.1個百分點,同比增速為-2.9%。特別地,機電產品中高新科技產品進口同比增速降至-0.3%。礦物肥料及化肥、低級外形的塑料和紙漿-鋸材-紡織纖維紗線及制品進口分別下降24.8%、13.2%和7.6%。1季度,農產品、鐵礦-銅礦-鐵材-銅材、煤-油-自然氣、醫藥材及藥品、自然及合成橡膠進口維持正增長,進口同比增速依次為8.9%、8.1%、3.9%、12.6%和7.1%,其中煤-油-自然氣較上季度進步12.0個百分點。
四、1季度經常賬戶大概率呈現逆差
1季度,貨物貿易順差下降。以人民幣計,中國貨物貿易順差額為983億元,同比下降80.6%;以美元計,順差總額為132億美元,同比下降81.9%(上季度增速為-3.4%)。其中,1、2和3月貨物貿易差額分別為-35、-35和199億美元。從貿易方式看,跨境鐵路 國際物流,1季度,一般貿易差額為-71億美元,較往年同期下降396億美元;加工貿易差額為466億美元,較往年同期下降265億美元;其他貿易差額為-267億美元,較往年同期回升31億美元。
服務貿易逆差規模縮小。1-2月,中國服務貿易逆差為326億美元,同比增速為-24.8%,較上季度下降15.2個百分點。其中,境外旅行服務逆差為300億美元,同比增速為-24.8%,較上季度下降13.2個百分點。按人民幣不變價計,2019年4季度,貨物和服務凈出口對GDP增長的拉動為-0.1個百分點,低于往年同期值。預計2020年1季度貨物和服務凈出口對GDP增長的拉動將進一步下降。
五、外貿展看
預計2020年上半年中國出口降幅將超出全球金融危機時期。基于貿易引力模型,貿易增速與雙邊國家的GDP增速、貿易本錢變化呈線性關系。從外部需求看,主要國際組織和機構對2020年全球經濟增長均持悲觀態度,2020年中國外部經濟大概率將陷進衰退。4月14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布《世界經濟展看報告》稱,全球經濟可能經歷19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經濟衰退,預計2020年全球經濟將急劇收縮3%,發達經濟體下降6.1%。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下降1.0%。4月8日,世界貿易組織發布報告,預計新冠疫情可能導致2020年全球商品貿易總額大幅下降13%-32%,超過2008-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所帶來的貿易下滑幅度。
中國事世界第一大出口國(2018年)、第二大進口國(2018年),出口中54.9%為中間品(2015年),進口中70.5%為中間品(2015年)。這意味著中國外貿與全球貿易表現呈現較高的聯動性。假如疫情對中國出口的影響與全球金融危機時期相當,2020年上半年中國出口同比增速降幅將在20%以上(對應2009年1-3季度)。考慮到2010-2017年中國貨物出口年均拉動了近1億人次的就業,這意味著約2000萬出口相關就業將會受到影響。假如進一步考慮疫情導致的物理隔離和供給面沖擊,中國出口增速將面臨更大的下滑壓力。從歷史經驗看,疫情發展的拐點與經濟數據的拐點基本同步。未來中國外貿增長面臨的最大的不確定性主要還是全球疫情的發展情況。
[1] 本季報進、出口總額數據來自中國海關總署,而按貿易方式、產品和地區等分類的子項貿易數據則來自CEIC數據庫。事實上,CEIC數據庫中的外貿數據也來自中國海關,但由于海關事后對已公布的貿易總額數據進行了修正,而CEIC并沒有完全同步調整,導致二者略有不同;對于按貿易方式、產品和地區等分類的子項貿易數據,海關未表露修正后的數值,因此海關統計月報數據和CEIC數據庫一致。總體上,兩個數據來源中外貿數據的變化趨勢基本一致,對主要結論影響不大。
[2] 除非特別注明,下文貿易數據單位為美元,增速為同比增速。按人民幣和美元計價增速的差異來自于匯率變化。
[3] CEEM PMI指數是基于中國主要貿易伙伴國PMI指數構建的中國外部需求景氣指數,該指數與摩根大通全球制造業PMI指數總體一致,但更側重于反映中國的外部需求情況。
[4] 海關統計的貿易方式按海關監管方式進行劃分,共有15類細項:1.一般貿易,2.國家間、國際組織無償援助和贈予的物資,3.其他捐贈物資,4.補償貿易,5.來料加工裝配貿易,6.進料加工貿易,7.寄售代銷貿易,8.邊境小額貿易,9.對外承包工程貨物,10.租賃貿易,11.出料加工貿易,12.易貨貿易,13.保稅監管場所進出境貨物,14.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物流貨物,15.其它商品貿易方式。本報告中一般貿易對應第1項,加工貿易對應第5和6項,其他方式貿易對應除往1、5、6項的剩余項目。2019年4季度,一般貿易、加工貿易和其它貿易方式出口占總出口的比重分別為56.4%、29.9%、13.7%。。
[5] 2019年4季度,機電產品、七千航國際大類傳統勞動密集型產品和其他產品出口占總出口的比重分別為59.7%、18.8%、21.5%。
[6] 2019年4季度,一般貿易、加工貿易和其它貿易方式進口占總進口的比重分別為60.1%、20.3%和19.6%。
[7] 2019年4季度,農產品、鐵礦-銅礦-鐵材-銅材、煤-油-自然氣、醫藥-肥料-塑料-橡膠、紙漿-鋸材-紡織纖維紗線及制品、機電產品進口占總進口的比重依次為7.4%、8.8%、15.1%、4.9%、2.2%、44.7%。
延伸閱讀:
【全球宏觀經濟季度報告 · 金磚國家經濟】疫情負面影響逐步顯現
【全球宏觀經濟季度報告 · 中國經濟】政策的力度和目標
【全球宏觀經濟季度報告 · 東盟韓國】復蘇被疫情中中斷,經濟快速下行
【全球宏觀經濟季度報告 · 美國經濟】或已陷進衰退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千航國際 |
國際空運 |
國際海運 |
國際快遞 |
跨境鐵路 |
多式聯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