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市民“云”游海關歷史建筑
?新聞 ????|???? ?2020-05-21 16:49
信息時報訊(記者 歐嘉福 通訊員 關悅)5·18“國際博物館日”前夜,廣州海關聯合海關總署“海關發布”微信微博和廣東電視臺“觸電新聞”新媒體平臺開展“夜探粵海關博物館”線上直播,帶領廣大市民“暢游”海關歷史和建筑,從中探索廣東一個世紀以來的發展變遷。
粵海關博物館設立于廣州市荔灣區沿江西路29號的粵海千航國際關舊址(又稱“大鐘樓”),建成于1916年,200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建設成為海關博物館并對外開放,2019年獲評廣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大鐘樓”已歷經100多年的風雨,見證了廣東口岸經濟發展的歷程,更承載著“老廣州”的情懷,深受市民街坊的喜愛。
5月17日晚8時,廣州市民熟悉的英國威斯敏斯特宮(Westminster Palace)報時鐘聲從“大鐘樓”頂層響起,1公里范圍內均可聽到。在燈光的映照下, “大鐘樓”正面14條花崗巖愛奧尼圓柱與條石相砌的墻面與高聳的鐘樓相映,盡顯歐洲新古典主義建筑的唯美。背面的凈水紅磚墻則另是一番端凝典雅,蘊藉慰藉。
邁過22個臺階,走進粵海關博物館,首先來到的是“粵海關歷史陳列”的“序幕廳”,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粵海關從設立、發展到改名為廣州海關的全過程。
“從1685年到1950年這265年間,粵海關兼辦了很多特種業務,如海務港務、郵政、衛生檢疫、同文館、世博會等等,記錄了多年來廣東對外貿易的發展軌跡,沉淀了不同歷史時期海關的發展和變遷,更承載著一代代海關人的精神與情懷。”廣州海關教育處“95后”關員邱柏心正向直播間的網友進行講解。
“小姐姐能和我們講一下那個時候的海港檢疫嗎?”直播間里有網友提問,邱柏心立即進行了回應。
海港檢疫最早出現是在14世紀的歐洲,它的產生和國際貿易航海貿易的興起以及歐洲社會經濟的發展都有著密切的聯系。“檢疫“一詞實在源于”Quaranta“,意思是”四十天“,即進境的船舶和職員在進港之前全部都要在港口停泊處停留、隔離40天。今天的英文檢疫”Quarantine“就源于此。1926年9月16日,廣州市海港檢疫所正式成立,這就標志著我國正式收回了衛生檢疫主權,這也是我國除青島外第二個由中國人自己建立和把握衛生檢疫主權的海港檢疫所。
此次夜間直播的收看人次達43.9萬。直播過程中,粵海關博物館為觀眾精心預備了3種不同類型的特色文創產品,分別是“大鐘樓”立體拼圖、“粵海關官艇”立體拼圖和限量版的“大鐘樓”模型,共抽取11名幸運觀眾進行贈予。
“如何在城市與歷史之間架起一座橋梁,讓觀眾通過博物館的展覽穿越時空的阻隔,與歷史會晤,這是我們一直以來努力的方向。” 廣州海關教育處相關負責人表示,粵海關博物館團隊將繼續尋找古今之間的結合點,運用創新的手段挖掘文物的內涵,讓博物館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發揮的作用更加突出,
跨境鐵路
國際物流,從而讓傳統文化遺產真正“活起來”,實現“讓歷史說話,讓文物說話”。
國際物流 國際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