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都說得山海關者得天下
?新聞 ????|???? ?2020-05-21 16:52
1、天下第一關
從輿圖上看,西面環山、東邊靠海的遼西走廊是東北進進北京的必經之地。
所謂走廊,實在就是一條“坦途”,東北勢力只要愿意,通過這條坦途就可以直達北京。要想阻止這種進進,唯一的辦法是沿途設置障礙。這個障礙就是“關”。
山海關就是這樣一個關。
依山臨海、形勢險要的山海關位于河北省北部秦皇島市東北,地處渤海灣盡頭,有“天下第一關”之稱。
這個“第一”包含兩層意思:
一是指它地處萬里長城最東端,也是北京東面最后一道防線,邊郡之咽喉,京師之保障
二是形收留此關地勢十分險要,易守難攻,“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正所謂“兩京鎖鑰無雙地,萬里長城第一關”,具有護衛華北平原極其重要的地理價值。
山海關歷史悠久,商代屬孤竹(商周時國名,在今河北省盧龍縣),唐代屬臨渝縣,所以有臨渝關之稱,又叫臨閭關。
不過直到明洪武十四年徐達在此建關城、設立衛所之后才改名叫山海關(靠山面海,謂之“山海”)。
徐達主持修建的山海關與長城連在一起,關城長達4公里,高14米,厚7米,城墻堅固,不易攻取。
山海關巨大的軍事價值,在明朝后期體現得尤其明顯。由于那時的明王朝面臨著來自東北的一個巨大威脅,那就是崛起的后金(滿清)。要防止其南下逐鹿中原,必須加強對這個咽喉要地的重視和經營。
對京師北京來說,山海關的重要性怎么形收留都不過分,由于它距北京僅有約280公里,兩地之間以平原為主,這種地形,是騎兵沖殺的最佳地形,此關若失,相當于大門敞開,后金鐵騎就會像開了閘的洪水直沖京師,擋都擋不住,后來吳三桂賣國投敵放清軍進關就證實了這一點。
僅憑山海關一關之力,京師的安全系數還不夠大,必須得給它找幾個“幫手”,于是,以山海關為后盾的“關寧錦防線”誕生了。這個“關寧錦防線”,就是明朝末年為了抵御后金(滿清)而構筑的。
這條從山海關經寧遠至錦州的防線,以山海關為后盾,寧遠為中堅,錦州為先鋒,像幾個親兄弟一樣攜手并肩站在遼西走廊上,共同護衛著京師以及華北平原的安全。
這也意味著,滿清鐵騎若想進關,其障礙將由之前的一個(山海關)變成三個(錦州、寧遠、山海關),難度系數大大增加。
2、“關寧錦防線”建奇功
提到“關寧錦防線”,不能不提一個人的名字——袁崇煥。
袁崇煥(1584年—1630年)
袁崇煥是哪位?就是因明朝中了滿清的反間計,被判凌遲正法,又被北京人民把他的肉一塊一塊買來吃了的那位(《石匱書》:劊子手割一塊肉,百姓付錢,取之生食。頃間肉已沽清。再開膛出五臟,截寸而沽。百姓買得,和燒酒生吞,血流齒頰 )。
北京人民在吃他肉的時候,不知有沒有想過,袁崇煥為他們做的貢獻,不但有好吃的肉,還有這條易守難攻的“關寧錦防線”,這條防線,至少把他們遭遇滅頂之多難的時間,往后推遲了近20年。
袁崇煥是在發生于1626的寧遠之戰后,開始著力構筑“關寧錦防線”的。
在與后金軍的PK中,尤其是千航國際寧遠大捷后,袁崇煥深刻地熟悉到,對付長于野戰的后金軍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把城筑得牢牢的所謂“堅城”,然后在城上架起大炮轟他娘的(虜利野戰,惟有憑堅城以用大炮一著)。
時任遼東巡撫的袁崇煥,這才把“繕筑城垣”作為建立防線的重要手段,在下一場戰爭到來之前,加緊整修被戰火毀壞的寧遠城,以及毀于火多難的中后所,和之前就已毀損的前屯衛、中右所、中前所五座城垣,“調用班軍,責期完工,有違制者,分別處治”。
固然在修城過程中碰到了大麻煩,比如尚未竣工就遭遇雨多難,“城垣修而復壞,新葺之垣,遭雨倒塌”,但經過一年時間的塌了又修,
跨境鐵路
國際物流,到底還是大功告成了,“至本年末,山海諸城,未完者完之,覆圮者補之關寧錦防線,浚濠筑垣,扼險置器,壁壘一新,固若金湯。”
“關寧錦防線”分南北兩段,南段為關寧(山海關-寧遠)防線,長約100公里;北段為寧錦(寧遠-錦州)防線,長度和南段基本一致。
袁崇煥對“關寧錦防線”加緊重修的同時,皇太極也在加緊備戰。錦州城剛修睦,小凌河、大凌河二城尚未完工,皇太極就打來了,“寧錦之戰”爆發。
“寧錦之戰”爆發于公元1627年(天啟七年)五月初六,皇太極親身帶兵8萬(一說6萬),出沈陽舉兵向西,進攻寧遠和錦州。
“寧錦之戰”中,“關寧錦防線”的作用是巨大的,僅五月十一日那天,四面被圍的錦州就發生過三次大戰,明軍“大戰三次三捷”,錦州城堅如磐石,巍然不動。
大小數十戰后,偷雞不著蝕把米的皇太極因“城濠深、天氣熱、死傷多”被迫退兵。“寧錦之戰”以明軍大勝而告一段落。
“關寧錦防線”的最大“威力”,是它有一個很大的縱深。
古代一般防線基本上都是橫向的,固然也有一定的縱深防御,但也不過是由幾條平行防線構成的,而且平行防線之間聯系不太緊密,很輕易各自為戰。
關寧錦防線”就不一樣了,特殊的地形上風使其形成了罕見的大縱深防御系統,防御后金的騎兵尤其有效,克服了騎兵的戰術上風,占盡了“便宜”。
3、錦州再次成為“硬骨頭”
說完了“關寧錦防線”,再縮小范圍,單千航國際獨說說山海關。
山海關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原因只有一個:地勢險要。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可以用“得山海關者得天下”來形收留其重要性的。
比如明末,若不是山海關總兵吳三桂賣身求榮投靠滿清引清軍進關,滿清做了18年(從1626年寧遠之戰算起)的進關夢,恐怕還得繼續做下往,“關寧錦防線”也不會崩潰;滿清要想從明朝手中奪得天下,即使有那個可能,也不知還要奮斗多少年。
時間進進到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基本上已退出歷史舞臺的“關寧錦防線”再次在歷史上留下了不收留忽視的痕跡,當時已控制東北97%土地和 86%人口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野戰軍,啃的最后一塊硬骨頭也是錦州,拔下這顆釘子后才得以擴大戰果,終極解放了東北全境。
國際物流 國際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