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地攤經濟開始,城市貿易規劃或重新接地氣
?新聞 ????|???? ?2020-06-05 14:58
本文是“房地產帶鹽人”的第158篇文章,不由分說,我坐在涼皮攤位旁邊的花壇旁邊的石臺階上開始碼字。
曾經的繁榮
并非只是為了蹭熱門,地攤和我們的貿易地產淵源由來已久。
與多年以來各地禁止擺攤相輔相成的事情,還有做貿易地產的房企花錢雇人來擺地攤的現象在過往幾年越來越多。這是什么操縱?
貿易項目一般有shoppingmall,貿易街,公寓、寫字樓等等,俗稱綜合體,里面大超市、大賣場、各種品牌商店一應俱全,吃喝玩樂、溜冰場、電影院;賣場里面一到周末各種活動眼花繚亂,有布展給人拍照發朋友圈的,有養一堆小兔子、小倉鼠吸引孩子的,有牽一匹草泥馬來賺眼球的,還有各種網紅小姐姐直播的,但是人氣始終是個題目,尤其是新開業的項目。一邊大促銷,優惠券滿天飛,一邊門可羅雀。
然后很多運營團隊拿出的方案跟現在一樣——引進地攤。免費提供貿易街的場地,提供免費用電,然后大批擺攤的個體業主聚攏來,傍晚或者周末節假日人氣會慢慢聚攏一點,而且開發商還得往辦理各種審批手續,嚴格規定擺攤范圍,否則動輒還會被叫停或者吃罰單。
再后來這就發展成了一個產業鏈,專門有公司運作這種擺地攤的團隊,自己招商,主要是特色小吃、各種小日用品、時裝和化妝品之類的。另一方面回往對接需要的開發商,然后貿易綜合體的開發商需要往按人頭算錢,雇傭這樣一批地攤團隊來給自己熱場,價格不菲,而且擺地攤的銷售收進全部算攤主的。后來漸漸的很多攤主的主要收進并不是來自賣東西,而是來自開發商的人頭費分成。
那時候的地攤,相當于貿易綜合體雇傭的“群眾演員”,按天算,攤位還另算,留意這個攤位費是開發商給擺攤的人的,不是場地租金。
那時候很多租賃店展經營的商家也眼饞,紛紛推出貨架來跟大家一起擺攤,好歹隨著賣點,有些大品牌拉不下臉來擺攤,
海運報價
國際快遞,就只好派人到擺滿攤位的貿易街里發宣傳單拉人進店。
那個時候的地攤軍團,對貿易而言是錦上添花,恰恰象征著貿易和消費的繁榮,由于貿易街總會養起來,鱗次櫛比的貿易綜合體你方唱罷我登場,大家紛紛搶奪者不中斷增長的市場需求,以及不中斷被消費升級的標簽刺激起來的消費者們,再加上移動支付的便利,各種二維碼成了新的吞金獸。
打敗貿易街和ShoppingMall的不是互聯網,而是消費降級
與之前的地攤不同,近些日子由于政策而火起來的地攤經濟,則意味著消費回回人均可支配收進常態,對實體商展來說是個不好的信號。
都說電商會打垮實體商場,實在不然,互聯網電商火爆崛起的十年,也是我國貿易地產崛起的十年,萬達的上千個小目標正是在這個階段實現的。新城吾悅廣場、萬達廣場、萬象城、大悅城……貿易地產巨頭們的全國布局并沒有任何被電商削弱的跡象,電商火爆,貿易街也火爆,這背后的邏輯在于爆發式的消費,對未來收進極為樂觀的預期讓人們開始習慣于用消費來體驗自己的存在感,于是商家和生產不中斷創造出“你必須要消費的需求”。
曾幾何時,標榜個性的人們有從眾的“必買清單”,手機必須換5G、耳機必須上專業降噪、化妝品都是大牌、衣飾包包永遠不夠這一季的流行、網紅點必須打卡,甚至要排隊加價、各種紀念日節日成為人們進行儀式感消費的理由、表達感情只有一個途徑:買買買、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剁手”成為狂歡的竊喜。
地攤經濟一夜之間把人們打回了原形,客觀的看待自己的錢包。
地攤是精打細算的代表,是廉價的解決購買欲、逛街欲看的途徑,是消費開始回回理智,是寅吃卯糧的消費習慣開始收斂,是大眾口袋里的錢不足以支撐他們的體面和自以為中產階級的錯覺。
萬眾創新,大眾創業,言猶在耳。
2018年和往年的城鎮失業率在5%~5.3%,據國家統計局今年4月份數據,失業率在6%。
下圖為2017-2019三年的失業率數據,
我們再來看一個數據,同樣來自統計局,截止2019年末我國城鎮常住人口8億4千萬有余,城鎮化率60%,其中城鎮勞動力人口4億6575萬。有些數自己算一下就好了。
回根結底還是為了就業和解決基本收進題目。
有人開始戲稱地攤經濟是下一個風口,擺地攤就叫創業。要是收付款有個二維碼,那就厲害了,妥妥的互聯網思維。有請地攤創業者開始預備A論融資吧,笑話回笑話,正在等融資的創業公司倒是可以先擺地攤解決一下生計題目。早在經濟下行之前,黑天鵝出現之前幾年,風投們早就謹慎了,猶記摩拜單車、ofo、wework等一眾共享經濟和長租公寓要么偃旗息鼓,要么并進大廠旗下,都是缺錢,創業咖啡館的事情很久沒人提了吧。
商展租金承壓,與地攤對照不過是一次“消費折疊”。
“折疊”這個詞實際上代表的是兩極分化,大家千航國際在各自的世界里越離越遠,實在經濟蕭條大多數的本質都在于財富過分集中和福利保障覆蓋有限,在某一個階段生產的繁榮無法被消費承接,進而影響生產和就業,在循環影響人們的收進,降低消費預期,然后再影響生產這么一個過程。它不僅僅是資本主義的題目,固然資本主義固有這個題目。
我們為什么需要接地氣的貿易經營形式,包括但不限于擺地攤,由于中小微企業、個體戶是解決廣闊就業市場和人們生活的基本盤,只不過由于之前的非理性繁榮,非理性消費,一部分伴隨經濟騰飛的收進提升掩蓋了這個廣闊的現實基礎。
有人有能力消費,有人誤以為自己有能力而超前消費,也有人消費能力有限, “國人年均收進3萬,六億人每個月收進僅1000元”這是報告里的數據,今年新增874萬應屆生畢業找工作,我國家庭資產負債中60%以上是房貸,而家庭資產的構成中65~70%是房產。
所以商場的大牌永遠不缺人買,豪華車甚至需要訂車后等幾個月才能提車,同時也有更多人需要在僅有的可支配收進里先解決衣食住行,還有很多人收進剛剛能覆蓋房貸。
所以這一屆消費者不太行,帶不動了,必要的支出已經不少,透支的消費則是負債的重擔。
我們再來看看貿易綜合體的租金
地攤經濟是消費另一極,它不會沖擊商展,但商展租金跟經營息息相關,無論是經營收益分成還是純粹的收租模式,假如經營者銷售額下降,則商展收益自然受影響。并非由于大家在貿易街外面擺攤就影響了商展租金,而是大家假如只買得起地毯貨,商展租金才真的成了題目。
我們看一下一線城市的租金水平:
主要二線城市的貿易經營性物業租金區間在300~600元/㎡/月,較一線城市的差距主要是服務業、零售業利潤率的差異。
再看一下空置率,這是幾年前貿易地產較為火爆時期的數據:
目前看貿易經營性租金收進真正的挑戰在于人們在疫情之后,經濟尚未復蘇階段的不安感。沒有報復性消費,而是增加的儲蓄率,根據央行《2020年一季度金融統計數據報告》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人民幣存款增加了8.07萬億元,同比多增了1.76萬億元,其中住戶儲蓄存款增加了6.47萬億元。2020年一季度居民存款余額增加13%。
最后說回來地攤經濟,我給諸位的建議是:不要以為地攤經濟出發點真的低,沒有摸索和經驗,你隨便跟風并不會賺到錢,當然我不否認這是個好嘗試,最少也是個社交環境也可以熟悉些朋友。我倒是建議學生和剛工作的人在收進有限、或者沒有自己賺錢能力的時候往逛一逛夜市,看看地攤,往錙銖必較、往討價還價,往懂得生意不輕易,賺錢不輕易,能給自己理性的籌劃理財和消費觀念積累些感受。
假如你還能從中看出一些民生、經濟的脈絡,那就更好了,人這一生數十年,總要經歷一些經濟周期性波動,我們遇見了,直面它,任何一個勇于扛起生活壓力負重前行的人,無論是在地攤經濟中找自己的天地,還是往探索其他機會,都值得敬佩。
更多地產專欄文章和行業資訊、樓市分析、經濟觀察,歡迎關注,也請留下你的觀點評論。
國際物流 國際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