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王嬰:“地攤經濟”是一種“有益補充”
?新聞 ????|???? ?2020-06-05 15:10
來源:金融界網站
作者:徐王嬰
一夜之間,“人間煙火”刷屏朋友圈,“地攤經濟”成熱搜。
在總理點贊,上海等27個城市明確鼓勵的火力“加持”下,“地攤經濟”相關概念股也水漲船高。五菱汽車“躺贏”,浙江義烏小商品城、海寧皮革城、紹興輕紡城等專業市場連續拉出漲停。截至6月4日收盤,19只“地攤經濟”概念股(共21只)漲超5%,其中15只漲停。
“地攤經濟”的紅火,成為后疫情時期的一道風景線。有數字顯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4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6%。在此背景下,“西部城市按規范設置3.6萬個活動商販的攤位,一夜之間有10萬人就業”的樣板充分體現了“地攤經濟”的神奇功效。
是的,“地攤經濟”本錢低,易上手。地攤經濟的復活,給群眾自謀出路、自主就業留了一道機動靈活的出路。但“地攤經濟”并非新事物。某種程度上說,中國的市場經濟就發端于40年前的“地攤經濟”。以浙江為例,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無論是義烏小商品市場還是溫州橋頭紐扣市場、紹興柯橋面料市場……一個個專業市場的興起,無不發端于改革開放之初,千家萬戶的走街串戶“賣吆喝”、“擺地攤”。
“地攤經濟”的重啟,究竟是進步還是倒退?是權宜之計,還是永恒的主流?在我看來,“地攤經濟”與人類貿易活動、貿易文化共生,并隨同貿易文明的進化而進化。它既非“權益之計”,也非永恒的“主流”。更貼切地說,是現代貿易體系中的“有益補充”。
“地攤經濟”是就業者的樂園
毫無疑問,作為市場經濟低級階段的形態,“地攤經濟”早已式微。此次重啟是疫情沖擊之下千方百計保就業和促消費的體現。由于相對于其他本錢高、前期投進大的行業,低本錢、低風險的“擺地攤”,為疫情下急需現金流止血的創業者提供了一條就業、創業新思路。
據報道,截至2020年3月4日,
國際物流,全國登記在戶的個體工商戶(在業存續狀態)達8427萬戶,按每戶供養3-4個人口算,實在現的人口供養就超過2.4億到3.2億。此外還有很多像夜宵攤點等活動性個體商戶形態未被統計在內。毋庸置疑,這個群體所創造的就業數目與人口供養實在是中國最大的領域之一。它與鄉村真個農業種植是當下中國維系社會穩定,穩定就業的兩大核心支撐。而由于疫后市場需求受限導致經濟下行、社會就業壓力增大,全球范圍都出現了很多游行騷亂事件。在此背景下,“地攤經濟”這種低本錢的靈活就業,就成為中國最具價值的就業樂園和“蓄水池”千航國際。
“地攤經濟”是創業者的“預備營”
“地攤經濟”往往是草根創業者的起始站。改革開放初期,很多人正是通過“練地攤”開啟了自主創業的第一步,完成了第一桶金的積累。正是這樣一批“草根”創業者的崛起,為后期中國經濟如火如荼的發展做了積累展墊。
說是“預備營”,是由于對創業者來說,“地攤經濟”積累的不僅僅是資金,還有對市場的體驗、消費趨勢的把握,以及渠道、人脈、資金等要素的運營。比如二、三十年前,阿里的馬云、娃哈哈的宗慶后、京東的劉強東,都蹬過三輪,走街串巷“練過攤”、“叫過賣”;正泰團體的南存輝,30年前也在街頭補過鞋……
現如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下,更多的“浙大系”、“?;叵怠钡惹嗄耆后w匯進了創業洪流。但人們往往更喜歡資本展路,熱衷于講著深奧的貿易模式、拿著高大上的BP、到處往參加項目路演找投資。
創業者假如在引進資本之前,有一段“練攤”的經歷,相信能夠塑造其更強的抗壓能力和謀生能力,以及靈活的創業思維和經營策略,其創業之路則可走得更穩健。所以說,“地攤經濟”的意義不僅僅在于就業和民生,還在于激活了市場經濟的內生氣力,在于它買通了民間創業的血脈。其“放水養魚”的功效,在于為中國經濟的后續發展,培養起新氣力的創業雄師。
“地攤經濟”是市場下沉的“天橋”
有人說“地攤經濟”是實體版的“拼多多”,對眾多廠家的“往庫存”大有裨益。
假如說淘寶當年就是把“地攤貨”搬到線上,才有機會革了傳統零售的命?!暗蛢r”、“便宜”的“地攤經濟”可說是電商的“先祖”。而今當“地攤經濟”重新走紅,阿里巴巴第一時間發布了“地攤經濟”的扶持計劃,即將在1688網站推出“地攤批發專區”,并提供超過700億元免息賒購,為超過3000萬名“攤主”提供全方位的進貨和經營支持。
不止是阿里,京東于6月2日發布了“星星之火”地攤經濟扶持計劃,從保供貨、助經營、促就業三方面進手,組織超過500億的品質貨源,為每個小店提供最高10萬元無息賒購,全力支持地攤和小店經濟千航國際。
各大電商巨頭為何紛紛加碼“地攤經濟”?無可否認的是:對今天的創業者來說,電商的“流量本錢”已經高于地攤的創業本錢。換句話說,“地攤經濟”甚至比電商更具有“市場下沉”的上風。由于地攤商販們與廠家的聯系并不直接,而1688等電商平臺,由于貨源工廠直出、同質更低價等渠道上風,使得電商平臺反過來可以成為地攤攤主的供貨商。
從這個意義上講,地攤生意與各大電商平臺之間,反而成為合作互補的關系。同時,也成為眾多生產廠家市場下沉的通衢大道。
“地攤經濟”是品牌經濟的“催化劑”
不可否認,地攤貿易也會對既有的一些貿易形態造成沖擊。比如,它可能會對便利店、一些實體餐飲店造成分流,由于地攤提供了多元化供給,價格也更具性價比。
但影響更大的估計是門店經濟。一方面,網上購物的方式已經較大的影響到了線下消費,另一方面,地攤本錢更低,也會對售賣同質商品的店展造成沖擊。但相比電商對實體店的沖擊,地攤經濟在帶來對實體店影響的同時,也帶來了人氣和消費體驗,某種程度上也會提振實體門店的生意。
這么說,一是基于“地攤經濟”的重啟可能帶來消費體驗的回回與貿易模式的重構(或豐富);二是基于門店經濟與地攤經濟的差異性與互補性。比如中心城市的品牌店、奢侈品店;專業服務的牙醫、維修門店;中高真個服裝、餐飲等的消費群,其“消費降級”的幾率并不大。
不能忽視的是:隨著疫情的結束,世界經濟的逐漸回回正常,中國制造終回是要以“高標準”、“高品質”的姿態走向世界。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也終將開啟消費升級的趨勢。所以,“地攤經濟”的使命決不是延緩低端制造與低端消費的生命周期。
當然,中國“6億人月收進僅千元”的國情下,“地攤經濟”盡非權益之計,而是與民生與就業共存,并隨同數字經濟與城市治理能力的發展而不中斷完善提升。而隨著中國經濟的健康發展,“地攤經濟”將是現代貿易的有益補充,而非中國經濟的主流。
一句話,“地攤經濟”所潤滑的生產力與購買力,終極將反哺品牌經濟、數字經濟、新制造等新經濟的發展,從而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國際物流 國際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