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2011-2015年),簡稱十二五規劃。根據《中共中心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編制,主要闡明國家戰略意圖,明確政府工作重點,引導市場主體行為,是未來五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宏偉藍圖,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動綱領,是政府履行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職責的重要依據。有一些具體化的子項目,如《十二五綜合交通運輸體系規劃》等。五年規劃,是中國國民經濟計劃的重要部分,屬長期計劃。主要是對國家重大建設項目、生產力分布和國民經濟重要比例關系等作出規劃,為國民經濟發展遠景規定目標和方向。擴展內收留十二個五年規劃內收留先容:“十二五”時期,世情國情繼續發生深刻變化,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呈現新的階段性特征。綜合判定國際國內形勢,我國發展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海運費,既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也面對諸多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挑戰。我們要增強機遇意識和憂患意識,主動適應環境變化,有效化解各種矛盾,更加奮發有為地推進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從國際看,和平、發展、合作還是時代潮流,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進發展,國際物流,世界經濟政治格式出現新變化,科技創新孕育新突破,國際環境總體上有利于我國和平發展。同時,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深遠,世界經濟增長速度減緩,全球需求結構出現明顯變化,圍繞市場、資源、人才、技術、標準等的競爭更加激烈,天氣變化以及能源資源安全、糧食安全等全球性題目更加突出,各種形式的保護主義抬頭,我國發展的外部環境更趨復雜。我們必須堅持以更廣闊的視野,冷靜觀察,沉著應對,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把握好在全球經濟分工中的新定位,積極創造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上風。從國內看,產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進發展,人均國民收進穩步增加,經濟結構轉型加快,市場需求潛力巨大,資金供給充裕,科技和教育整體水平提升,勞動力素質改善,基礎設施日益完善,體制活力明顯增強,政府宏觀調控和應對復雜局面能力明顯進步,社會大局保持穩定,我們完全有條件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和綜合國力再上新臺階。同時,必須清醒地看到,我國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題目依然突出,主要是,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約束強化,投資和消費關系失衡,收進分配差距較大,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產業結構不公道,農業基礎仍然薄弱,城鄉區域發展不協調,就業總量壓力和結構性矛盾并存,物價上漲壓力加大,社會矛盾明顯增多,制約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依然較多。我們必須科學判定和正確把握發展趨勢,充分利用各種有利條件,加快解決突出矛盾和題目,集中氣力辦好自己的事情。參考資料:十二五規劃_百度百科
一五計劃(1953一1957)
二五計劃(1958一1962)
三五計劃(1966一1970)
四五計劃(1971一1975)
五五計劃(1976一1980)
六五計劃(1981一1985)
七五計劃(1986一1990)
八五計劃(1991一1995)
九五計劃(1996一2000)
十五計劃(2001一2005)
十一五計劃(2006一2010)
十二五計劃(2011一2015)
1951開始一五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千航國際 |
國際空運 |
國際海運 |
國際快遞 |
跨境鐵路 |
多式聯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