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運港:
目的港:
國際空運
國際海運
國際快遞

賈晉京:新增專利超39萬,多少來自美國本土?看數據嚇一跳

?物流新聞 ????|???? ?2020-06-04 16:36
【文/賈晉京】 一、“美國創新”如何走向衰落? “美國創新”是美國最重要的名片之一。說起美國,美國除了是燈塔國,同時,也具有很重要的創新能力。這張關于美國專利的統計圖展示了“美國創新”,數據來自美國官方統計,統計了1963年到2019年美國專利,反映了1963年到2019年的總趨勢,但目前這個圖只有2003年到2019年的趨勢。圖中紅框圈起來的縱列表示所有在美國專利局注冊的專利中,有多少是來自外國的。 圖1 美國專利數目一覽表 2019年數據顯示,美國新增了391103項專利,其中52%來自外國。什么叫做來自外國呢?比如,有外國公司在美國注冊的專利,或者是來自外國的個人在美國注冊的專利。這說明美國本土公司或本土個人在美國注冊了48%的專利,不到一半的專利來自美國自身。 為什么外國公司和外國個人要在美國注冊專利?由于產品要在美國銷售。現在在美國市場中國品牌手機不能銷售,所以三星是賣得最好的手機品牌之一,而三星在美國市場注冊專利。 2019年,美國新增專利總數中的52%是外國公司或個人注冊的,這個數字在2011年首次達到了51%。首次達到50%的時間點是2008年,就是發生金融危機的那一年,這不是偶然現象。作為一個對比數字,這張表搜索后可以看到,自1963年統計起,1963年美國專利僅有18%來自國外。 18%和52%對比起來這個差別很鮮明,1963年處于一般認知當中,“美國創新”能力處在巔峰時期,在那個時候是18%來自外國公司或個人在美國市場上注冊專利,現在達到了52%,這是一個重要的指標,說明“美國創新”能力的某種衰落。 肯定有人說,這不能說明美國的創新走向終結,只能說明它有所衰落。是的,這個數據只能說明這個,但這是專利數據,專利數據是衡量創新的指標中最核心的指標。在其他方面,“美國創新”能力又如何表現? 現在世界上最重要的創新集中在“5G”領域中,按照公司排名,擁有5G專利數目最多的公司是中國華為公司,截止到2020年2月統計,核心5G專利3147項,第二是韓國三星公司,專利2795項,第三是中國復興公司,有2561項。在整個5G賽道中,只有華為、三星、復興、韓國LG、諾基千航國際亞、愛立信,以及美國的高通和英特爾,在5G方面占有地位。 在5G領域,美國的高通和因特爾不僅落后于中韓的企業,也落后于歐洲的諾基亞和愛立信,其5G專利數目遠遠少于復興和華為,高通核心專利數僅1000件左右,英特爾870件。并且,高通和英特爾在5G領域中實際是配套公司排名前列,如5G基站中某些芯片來自高通和英特爾,而高通和英特爾不具備布局5G市場的核心能力,不具有作為隊長的能力,可見,美國的創新已經落后于世界發展的主流趨勢。 圖2 美國都市群中移民企業家所占比重圖 這張輿圖表示了美國主要企業中,有多少企業家是美國第一代移民。在這張輿圖上能夠顯示出來的趨勢,基于都市區劃分,沒有圈的地方就表明這個地方沒有什么大的都市區,但大型公司和創新型企業基本都集中在都市區。 比較大的藍色圓圈,表示這個地區的企業中有35-45%的企業家是外國移民,如谷歌和微軟公司的CEO都是外國移民,特斯拉創始人馬斯克本身是南非人,這35-45%的企業家是來自于外國移民,主要是硅谷、圣何塞、洛杉磯一帶,邁阿密也是重要的創新熱門地區。 這些地區企業家中35-45%是外國移民,這是什么概念? 第一,在美國人口中約有12-13%是第一代移民。核心創新區域的企業家中有35-45%是第一代移民,創新對于移民的依靠要遠遠強于對本土人才的依靠。 第二,這里的企業家概念比創新型企業的創始人的概念大很多,它是所有企業負責人,包括創始人、企業現在負責人、董事長和CEO。所有企業的負責人當中,核心創新區域有35-45%的人是第一代移民到美國的人。這說明現在是很多外國人在美國創業,而非美國本土人才創建了很多科技型企業。 美國科技專利注冊中國外占,核心科技領域如5G專利數目落后,以及美國企業家群體中外國移民比例上升,這些都從側面說明“美國創新”衰落的趨勢。 二、從“美國創新”洞見創新本質 為什么說“美國創新”死了,或者“美國創新”正在走向死亡?當然要看其他一些關鍵的東西,最為關鍵的是疫千航國際情對美國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尤其是疫情將如何影響美國的創新? 現在我們需要探討一下什么是“美國創新”,為什么過往美國有比較強的創新能力?我們需要深進理解“創新”的本質是什么。 創新和企業是什么關系,“創新”這個詞是由從奧地利移民到美國的經濟學家熊彼特提出,他在1912年《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中提出,“創新是指一種新的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結合’引進了生產體系,它包括五種情況,引進新產品、引進新的生產方法、開辟新的市場、獲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給來源和新的組織形式。” 在熊彼特原書里,這些東西是“創新”。首先“創新”是一種革命性的變化。其次,創新意味著毀滅。這里面,首先,不是發明了一個新的東西就叫創新,發明出的東西必須推廣開,這是核心概念。發明出的東西推廣開,改變了原來的形態或者叫做原來的經濟活動形態,這個才叫創新。所以,創新的同時意味著毀滅,也就是說鐵路修建后用不著馬車和那些驛站了,火車就取而代之了,這是熊彼特的比喻。顯然對原來的體系是一種巨大的摧毀,用于形成原來體系的本錢肯定是收不回來了。 另外,創新發明出來不行,必須讓它變成一種社會廣泛使用的東西,這中間需要很多錢,帶來很多以前投資所沉淀出來的資產的損失,這是內在包含在創新的概念里。創新概念里還有一個核心,我們應該超越熊彼特的東西,就是熊彼特概括出的企業家精神。 他以為創新,要把新的產品、新的組織方式、新的生產方法、新的要素和生產條件搞出一個新結合,讓這個新的結合推廣到全社會,取代舊的經濟社會運行方式。那么誰把它做出來的呢?熊彼特說是企業家精神。 但熊彼特在這一點上并不夠深刻,打個比方,為什么別人能夠創造出一個企業,搞出這個創新,而你搞不出來。熊彼特的回答是,由于人家具有企業家精神。這就比如說,你父親問你,為什么這套題別人會做你不會做?你的答案是,空運報價 海運價格,由于人家聰明,我不夠聰明。所以,為什么有人實現得了創新,別人實現不了,你不能回答說有些人具有企業家精神這種特質,這跟說別人生得好投胎技術高,我投胎技術不高一樣。 所以,今天就要在這一點上超越熊彼特,洞悉創新某種本質規律,回答為什么“美國創新”死了。當然,也會給我們一種啟示,“美國創新”死了以后會怎樣? 創新的本質,真正能夠說明創新了的,是能夠把這件事情推廣開,或者能夠讓種子長成大樹,長成大樹才叫創新。世界上有一個詞叫做“美國創新”,這個詞與“中國制造”有時候被用于相互對照,相當于中國干的是制造的活,美國做的是創新的事,甚至美國自己標榜它有創新的土壤,但這并不本質。 三、“美國創新”是怎樣“煉成”的? 我們首先看美國有創新能力是怎么形成的。通過拆解“美國創新”的基礎特征,分析“美國創新”的概貌。在美國,《美國創新史》這本書算是“美國創新”史方面最權威的著作,但本身是貿易領域的著作,沒有關于原因和性質的分析,在歷史記錄方面精心挑選了“美國創新”史上的代表人物,使得作為概括來講還是比較有用的。從中我概括出了“美國創新”的五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填補蠻荒,這個時期代表性的一些成果,包括惠特尼標準化制造、富爾頓蒸汽船公司、麥考密克聯合收割機和勝家縫紉機。 這個階段大致是美國南北戰爭之前,當時美國事一個鮮明的農業社會,并不以創新著名。這些公司是當時美國在世界上有影響的創新公司,這幾家是怎么來的呢? 南北戰爭前美國大體由移民組成,沒有基礎設施,沒有社會積累。因而人類以前的文明成果就在這里放心大膽的復制使用。在美國建國之初,惠特尼的標準化制造主要生產槍械,創建了春田兵工廠,春田兵工廠在美國的創新和產業化歷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由于很多創新者是從春田兵工廠出來的,春田兵工廠的核心就是標準化制造。 這不是惠特尼發明的,是惠特尼向法國的工程師學的。但由于惠特尼創建了這工廠,所以在產業史和創新史上就有地位,實際上標準化制造是法國人發明的。 富爾頓創建了蒸汽船公司,蒸汽船也不是富爾頓發明的,蒸汽船真正的發明人實在是發明分離冷凝器式蒸汽機的英國人瓦特。 還有一個代表人物是麥考密克聯合收割機,聯合收割機的特點是把過往很多農業機械的東西整合到一起。這個時期基本是很直接的生產和生活過程。 創新的核心要素是能夠推廣開,能夠推廣開的原因就是由于美國當時是蠻荒地區。 第二個階段是大規模制造時期,包括美國四大鐵路巨頭,摩爾斯電報,福特固特異硫化橡膠,塔潘信用評級。在第二階段,美國的土地面積比整個西歐地區都大,把這種東西推廣到整個美國的土地面積。在填補完空缺之后,在空間上讓現代產業覆蓋到整個空間。 一個出自產業治理經典的研究以為,鐵路修建是美國產業長足發展的第一個重要基礎。由于鐵路的修建締造了全天候市場,并且鐵路比以前的各種系統都要復雜。由于鐵路需要大規模的投資和融資,所以信用評級的發明對后來的歷史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華工用馬車和簡陋工具在鐵路工地運送土石方。(攝影師Alfred A. Hart 資料來源:斯坦福大學圖書館) 第三個階段就是標準全民化,這個時期發明特點就是讓所有的在這個地方的人,都能夠用得上這些產業的成果,這是19世紀晚期一直到二戰前。愛迪生發明了燈泡和交流電,愛迪生燈泡經常被作為創新的標志性符號。由于在發明燈泡的過程中,愛迪生發現了感應電流現象,后來人們才發明出二極管、三極管,然后有了電子計算機,有了計算機才有了當今一切用電的東西。所以,愛迪生真正的貢獻是開辟了當今一切用電的東西。 現在所有的東西里面都帶芯片,芯片就是二極管、三極管來的集成電路。歐洲當時也搞創新,嚴格講尤其是二戰前的原始創新大多數是歐洲人做出來的,很少有美國人,但是歐洲有“種子”卻長不成大樹,在美國能長成大樹,這就是一個概貌性質的印象。美國事標準全民化,推廣到全民能夠使用這些創新。 第四個階段系統工程,這是二戰之后,由于二戰期間有了信息論、控制論,才有了系統工程的年代。所以,二戰之后系統工程很重要的東西是來自于美國,以國家氣力在推廣一些大型工廠,這些包括二戰后核心發明,如噴氣機民航、計算機系統。再比如集成電路、集裝箱海運,這些都極大地改變了世界的面貌。 第五個階段是數字時代,這個時代包括微軟、蓋茨和喬布斯的創新。 總的來說,美國的創新歷程就是拿一些歐洲來的文明成果填補美國的空缺,把這些空缺在空間上填滿,讓所有人群使用上這些成果,并把所有成果變成一個系統,最后變成計算機,變成信息空間,信息空間進進數字時代。 數字時代之后會怎樣呢?世界現代化首先來自于生產產品的標準化,這樣起到了“1+1>2”的效果。然后是規模化,生產盡量多的東西,這時起到了“1+1>3”的效果,典型的是福特發明產業生產線。接下來是系統化,把產品和產品間聯系起來成為一個系統。之后是數字化,再之后是智能化,這是世界發展的核心的動力。 四、“美國創新”怎樣點亮“技能樹”? 這個時候同“美國創新”的歷史實際情況對照,這里不得不提到雅各布?希夫,他在19世紀70年代從德國到了美國。美國現代資本市場體系,很大程度上是希夫奠基形成的。 當時希夫幫美國鐵路修建公司融資,希夫對于鐵路的理解比同時代其他人更深刻。希夫說鐵路最大的意義不是把鐵路沿線的地點聯起來,而是創造出整個鐵路周邊地區的“流域”市場。鐵路真正重要的目的或真正重大的意義是,一條鐵路連接起了兩個比較大的城市,鐵路中間的地方哪怕是種地或者開礦,都是有利可圖的。所以,鐵路四周會新建出來很多工廠,甚至于產生新的城市,甚至這就是美國的發展史,美國很多地方是先有了鐵路,或者更晚點有了高速公路才有的新興城市。 最初的創新往往來自于一些個人或小的公司。二戰之前產生最多原始創新的地方不是美國,是歐洲,但“美國創新”的特點在于,很多歐洲的發明在美國能夠長大。在歐洲也不能把這個企業做大,為什么美國能夠做大呢?核心原因是什么? 這樣就要進進到創新的本質和核心,不是說美國人有企業家精神,歐洲人沒有企業家精神,這是說不通的。原因是什么?實在從前面概貌性熟悉已經可以得出答案了。 最重要的是錢或者美國有創新的這種東西的市場,直到現在美國有很多大的互聯網企業,但歐洲沒有。為什么歐洲沒有大型互聯網企業呢?由于歐洲的語言種類太多,使用單一語言的人在同一個國家,可能歐洲人口最多的國家德國也就8000多萬人,在歐洲搞一個互聯網企業,能夠讓它使用同一種語言的最大規模也就是在8000多萬人的市場里開展業務。但美國早在剛剛創建的時候,它的市場規模就已經比西歐單唯一個國家要大了。 同時錢是很重要的因素,錢是“美國創新”能力的第一大要素。雅各布?希夫為什么從德國到美國從事金融呢?1848年一場革命席卷了整個歐洲,這場革命催生了《共產黨宣言》。由于1848年革命,整個歐洲發生了動亂,不少移民到了美國,這其中有大量的創新人才。1848年美國迎來了大量來自歐洲的創新人才。 1848年,美國舊金山發現了金礦,在那個時候黃金是貨幣。美國有錢有人,還有廣大的地理空間,這個時候只要把金礦轉化成修建鐵路的要素,鐵路周邊的城市就能夠成長起來。所以,“美國創新”最初的第一個資源是金礦和來自歐洲的人才,帶來了美國技術基因的多樣化。 后來在貨幣方面,美國信用貨幣開展的比較早,同時在大規模開展。創新需要大量的錢,而且還要摧毀原來經濟和社會中運行的很多東西,本錢很高,美國沒有這方面的歷史負擔,就能夠把創新堆出來。 “美國創新”能力的第一大要素是錢,第二大能力是市場規模,第三大是進步空間,是指讓市場空間和分銷空間從地理空間擴大到所有人,也包括從現實空間到數字空間中。最后是技術基因多樣化,核心一點是科學哲學的發展,在托馬斯?庫恩的著作《科學革命的結構》里面提出了“范式”。 《科學革命的結構》中講,創新、變革就是以循環和組合兩種方式交替出現的,可以包含循環因素,可以包含組合因素進行的創新。循環是指歷史上曾經出現的東西,在新的條件下作用一遍。組合是指不同的東西組合成一個新東西。美國有大量外國移民,帶來了技術基因。真的是由于他們有企業家精神所以能夠把創新做成企業,把企業變大,變成參天大樹嗎? 創新是很花錢的,所以本錢攤銷是創新唯一的核心因素。每個芯片的研發本錢特別高,新上一條芯片生產線是百億美元級別的投資,每一種芯片的開發者也是海量投資,按照幾十億美元投資。這么高的投資靠什么賺錢?基本上前80%銷量都是虧本的,超過80%以后到90%之間能夠打平,到90%以上就相當于完成本錢攤銷,是純賺錢的。假如銷量達不到80%,這個研發最后肯定是不賺錢純粹虧本的。 按照《科學革命的結構》,人類創新就是循環和組合。什么東西以新的組合出現,或者以前的東西能夠按照循環的方式出現到現在,實際上是找到某種辦法讓它進行本錢攤銷。這是美國在20世紀0年代、90年代迅速超過了蘇聯的原因。 進進到電子芯片年代,蘇聯及它的周邊市場約5億人口,但美國拉上了中國后找到了巨大市場,能夠迅速將科技本錢降到最低,讓科技以低本錢方式改變世界。核心的因素就是本錢攤銷,企業家精神實際上是找到攤銷途徑的能力,組合起來本錢很高,讓企業長大就必須本錢攤銷。 五、“美國創新”為何失往“技能術”走向衰落? 美國一直說他們的創新,相當于是一部美國企業史,但是美國企業史的背后,另外一個很重要的推手是美聯儲。 圖3 從創建到2020年5月的美聯儲資產負債表 這張圖某種程度上告訴你美國印了多少錢,有多少美元支撐美國的經濟活動。美聯儲真正創建于1916年,從美聯儲創建一直到2008年,資產負債表漲到了1萬億美元,實際上到了21世紀的時候才5000億美元,從21世紀到2008年的十年間從5000億上漲到1萬億,而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直線上升,經過第一輪QE以后從1萬億就漲到了2萬億美元,到2014年已經到了4.5萬億美元。 美聯儲的“生命”相當于前面85年才長了0.5,從第86年后花了7年的間,從0.5就漲到了1,又花了6年的時間,從1漲到了4.5萬億美元,到今年疫情,從今年3月16號,美國新一輪救市,現在已經漲到7萬億美元,這才花了兩個月的時間,美聯儲資產負債表又增加了將近3萬億美元,這就是美國靠什么方式來支撐它的企業。 這背后是什么樣的過程?實際上,一開始美國企業靠銷售支撐,怎么擴大銷售,就要創新,這時候美國有創新的特征,后來逐步變成金融支撐,美國的創新逐步開始衰落。《美國增長的起落》有一個總結,1970年后美國專利數目,每年呈現暴發式增速,但全要素生產率卻進進明顯長期下降通道,1970年后的計算機和互聯網革命,似乎創新效應不足,但實際上由于1970年后,至公司已經成長起來了,而至公司的融資遠比小公司輕易。因此,能夠用于創新的資源和投資,越來越集中于投進到至公司的技術改良當中,而不是小企業或者個人發明當中,使得“美國創新”進進了長期的衰落階段。 圖4 標普500中TOP5企業所占份額 現在看美國企業層面。這張圖反映的是美國標普500中,前五家最大的上市公司所占份額。2020年,尤其是現在,前5家公司占到了21%的份額,分別是微軟、蘋果、亞馬遜、谷歌和臉書。2000年互聯網泡沫時期是占到了18%,當時五家最至公司是微軟、通用電氣、思科、英特爾和沃爾瑪,這里面現在只有微軟一家,通用電氣和思科已經從道瓊斯當中剔除,并且道瓊斯的三十種股票的構成,以產業公司和創新能力比較強的公司為主,但是進進到21世紀后服務業公司越來越多,現在只剩下了少數的4家左右的產業和創新的公司了,其他盡大多數都是服務業企業,可以稱之為道瓊斯三種服務業指數。 典型的微軟、蘋果本質上還是軟件企業,谷歌和臉書是互聯網企業,亞馬遜是電子商務銷售企業,最大的這五家公司占到了美國標普美國前500至公司五分之一的份額,中小企業基本上沒有成長空間。 圖5 2020年標普500公司增長對比 這張圖告訴我們,2020年前五家至公司逆勢增長了10%。但實際銷售量,蘋果手機在中國的銷售量明顯下降,但是包括蘋果在內五家最至公司,在2020年還增長了10%,除往5家公司之外的其余495家,損失了13%,這告訴我們,美國的公司從總體上已經不靠創新,而是靠純粹的貨幣來支撐,美國股市也是如此,大多數公司實在是僵尸企業。至公司小公司之間的相互關系惡化,小公司長不成至公司。前500家已經是至公司了,尤其在疫情下至公司變成了僵尸企業,陷進了金融學上“資產負債表型危機”,靠央行注進貨幣活著,也不能指看他們搞什么創新了,所以“美國創新”死了。 “美國創新”死了以后,未來是什么? 人類的前進腳步不會停滯,美國沒有了讓公司從小到大成長起來的這種機制,人類前進靠什么?靠數字化的發展,數字化的發展需要有能夠真正成長的市場規模、有通過不中斷循環和組合實現創新的能力,而把市場做起來還要靠國家的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未來,“美國創新”死后,世界需要有最強大的市場,組成一個巨大的空間來帶動。當然真正符合這些條件的恐怕只有中國。
國際物流 國際物流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千航國際
國際空運
國際海運
國際快遞
跨境鐵路
多式聯運
起始地 目的地 45+ 100 300 詳情
深圳 迪拜 30 25 20 詳情
廣州 南非 26 22 16 詳情
上海 巴西 37 28 23 詳情
寧波 歐洲 37 27 23 詳情
香港 南亞 30 27 25 詳情

在線咨詢-給我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