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拜登上臺 會怎么調整中美關系?
?物流新聞 ????|???? ?2020-06-04 16:48
[采訪/觀察者網 吳立群]
觀察者網:五月初,拜登團隊放風競選策略稱,對華策略會比特朗普更強硬,表示在當選后將“拉上美國的發達國家盟友”,共同對抗中國。從兩黨的表態來看,對華強硬似乎已經在美國成為了一種“政治正確”。這是否會對在美華人群體的生活帶來直接影響?
微言:至少在學術界,對華人群體的負面影響實在前兩年就已經開始顯現。我沒有數據,但從聽到的情況來推中斷大學里面特定研究領域中的華人理工科教授或多或少都受到一定的調查,不得不主動減少和中國國內的學術交流。媒體最近報道的幾起華人教授被定罪的案子也讓人覺得美國正在全面收緊學術交流的范圍,整體氛圍迫使華人教授們不得不更加小心,更多自我設限。
就社會層面而言,哈德遜學會和胡佛研究所分別于2018年6月和11月發布了兩個報告,宣稱中國在澳大利亞,加拿大、法國,德國,日本,新西蘭,新加坡,英國和美國通過各種渠道試圖施加影響力。胡佛研究所關于美國的部分更是涵蓋了從政府到大學,智庫,貿易屆,媒體和高科技行業。讀下來給人的印象就是似乎很多從中國到美國來的從事各行各業的華人都脫不了干系。
資料圖
最近佛羅里達的參議員更是公然講每個中國公民都是間諜。在美國的華人有已經進籍的,有拿綠卡的,有只是短期讀書做生意的。但走在大街上,沒人臉上寫自己是中國公民還是美國公民。像這位參議員的這種說法一旦被美國社會更廣泛地接受,所有華人,不管是不是美國公民都要受影響。學術界的尖端研究項目,企業中的核心技術崗位估計都會更加闊別華人。
觀察者網:在您看來,拉上盟友共抗中國,這只是一種競選噱頭,還是拜登真有意付諸實踐?在他的幕僚團隊中,有哪些與對華事務直接相關的人物,格外值得我們關注?
微言:根據媒體的報道,目前拜登團隊中直接負責對外政策的相關人士有Tony Blinken, Jake Sullivan, Brian McKeon, Jeffrey Prescott, Julianne Smith, Ely Ratner, Elizabeth Rosenberg。這些人士都是民主黨內從克林頓時期開始就或早或晚參與了美國對外政策制定,比如Blinken作為奧巴馬的副國家安全顧問直接參與了和伊朗的核協議談判。
美國更廣的對外政策圈里到5月5日為止已經有182人簽名支持拜登。至于誰直接負責對華事務我沒有看到相關報道。
拜登由于在作參議員的時候就深度參與美國的對外政策,當初被奧巴馬選中成為副總統也有彌補奧巴馬對外政策經驗不足的考慮。所以拜登應該是可以整合美國民主、共和兩黨中的對外政策包括對華政策的各方人士。
假如拜登勝選,對華政策的具體措施肯定會根據具體情況來調整。從目前的報道來看民主黨關注三個題目:扭轉美國自身制度的衰敗,遏制對手國家的進攻性政策,改革全球經濟。這次由于疫情和種族題目疊加而造成的混亂和動蕩無疑大大增加了美國復蘇的困難,所以拜登勝選后的第一要務是穩定住美國國內的形勢。在此基礎上再謀求推進對外事務。
目前拜登團隊的理想戰略似乎是想將經濟政策和對外政策結合起來互相促進。國內仿效羅斯福進行根本性改革,大規模基建之外改革醫保和社會安全網,同時約束大型壟中斷公司。對外加強和盟友的關系來遏制對手國家,通過讓全球經濟更加惠及美國中下層的方式來維持和鞏固美國的“一超”地位。
日前,拜登走上街頭看看抗議者 圖片來源:拜登Ins賬號
從現在到十一月,拜登和特朗普會比賽誰能夠對中國更強硬。但如此一來,雙方都會陷進一個兩難境地。把中國描繪成美國最大的威脅就意味著無論誰在十一月之后坐在白宮里,都需要加雄師事投進,至少不能削減,否則就變成耍嘴皮子了。
但是美國的國內制度建設,經濟復蘇同樣需要錢。而且由于疫情的沖擊,需要很多很多錢。經典的大炮與黃油孰先孰后題目。至于是不是可以通過大炮拿到黃油,美國具體能夠怎么選,我們可以再看,有兩點大家倒是可以關注一下。
本月,《紐約時報》頭版展示失業率
首先是美國這兩年將中國崛起的過程污名化,從而為“新冷戰”進行輿論預備的苗頭。至少從2019年一月開始,媒體上就有聲音說美國和中國的“新冷戰”已經開始了。共和黨方面的特定智庫和議員已經直言不諱,但民主黨這邊會不會也加進“新冷戰”陣營還可以觀察。
其次是美國需要和中國展開地緣政治競爭,這一點民主、共和兩黨沒什么分歧。不過目前美國還沒有決定是否在地緣政治競爭之上加進更多的意識形態因素。地緣政治競爭在國家利益層面的具體事務上還可以有談判和相互妥協。意識形態之爭里面回轉的空間就要小很多。一旦在美國意識形態語言和思維占主導,那就真是進進“新冷戰”了。
觀察者網:在皮尤中心4月底5月初的統計中,63%的美國受訪者以為中國抗疫表現“不太行”或“糟糕”。他們將中國排在德國、韓國、英國、美國之后,與意大利一同“墊底”。以為中國抗疫表現“糟糕”的回答者占37%,高于以為美國“糟糕”的比例(21%)。特朗普此前一直將疫情回咎為中國的過錯,從這樣一組數據來看,特朗普的“甩鍋”操縱真的發揮效果了?
微言:特朗普的這個“甩鍋”操縱能奏效,美國媒體的配合功不可沒。就是整天懟老特的CNN,紐約時報對中國應對疫情的報道也是負面居多。一提到抗疫優等生,就把韓國、新加坡搬出來。陰險一些的還會加上臺灣。美國民眾沒有什么渠道可以了解中國抗疫的具體措施,反而接收到一大堆負面信息,所以民調中出現這個結果一點兒也不希奇。
觀察者網:眼下,美國抗疫形勢仍然嚴重,而兩黨的紛爭、聯邦與州的矛盾、族裔沖突更為明顯。依照北達科他州州長的說法,連戴口罩這樣一個很正常的防護措施都會夾雜意識形態、政治紛爭。對于此次在疫情中暴露出的權力撕扯和政府運作題目,美國主流政治學界是否也有所警惕和反思呢?您能給我們先容一些您關注到的學界在這方面的表態嗎?
微言千航國際:關于聯邦政府運作不暢,互相撕扯拆臺的研究美國政治學界已經汗牛充棟了。比較有代表的理論型研究有Keith Krehbiel 2010年出版的Pivotal Politics: A Theory of U.S。 Lawmaking。政論型的研究有福山2014年出版的Political Order and Political Decay: From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to the Globalization of Democracy。福山還專門新造了一個詞,”vetocracy”, 否決之治。兩本書都講到美國政治制度設計中的各種否決點,比如參議院需要60票才能終結“阻撓議事”,導致少數關鍵政治人物左右政治進程的情況。
弗朗西斯·福山
美國的建國者們設計的這套“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扯皮拉筋制度在全社會存在總體政治共叫的情況下,結合美國特有的地理稟賦和時運,確實有用。但現在走偏了,政治共叫正在快速消失。
2010年的時候還有一本書,Jacob Hacker, Paul Pierson的Winner-Take-All Politics: How Washington Made the Rich Richer--and Turned Its Back on the Middle Class。講的是美國大企業以及其后的富人階層如何通過政治操縱,通過改變稅制和各種規制政策,將美國經濟變成了一個贏者通吃的過程,從而造成美國國內收進差距不中斷擴大。
經濟失衡帶來政治失衡和共叫消失,表現出來就是政治極化,共和、民主兩黨及其支持者的政治分歧愈來愈大。這時候雙方再利用制度中的各種否決點往互相拆臺,當然做不成事了。
資料圖
往年全國政治學年會的主題是“民粹和特權”,討論的就是美國當下的各種分裂狀況。學會主席在主題演講中呼吁學者們更多關注美國身份/認同政治的形成以及和民粹,民族主義,社會分裂之間的關系。2018年的主題是“民主及其不滿”,主席的主題演講特別關注了美國新興的零工經濟所造成的個人層面的不穩定,不安全感以及國家政治權力日益失往對公司市場權力的制衡能力的題目。
總之學術界對美國的各種題目,不僅是政治學,其他比如社會學,心理學,經濟學也都討論了很多,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就在討論。
觀察者網:早在特朗普當選之時,美國的一些政界人士、學者便為其貼上了“新納粹”的標簽,并呼吁要警惕法西斯主義在美國蔓延。而在這次疫情的影響下,美國國內的族裔矛盾、階級矛盾愈發突出,美國官方對中國、俄羅斯的態度也愈發強硬。在這種情況下,也有更多的知識精英在擔憂未來美國政治會朝著法西斯主義的道路上走。對于這個題目,您是怎么看的?
微言:對于特朗普是否是“新納粹”的題目,美國國內有兩個論點。主流的歷史學,政治學以為特朗普還沒有發展到“納粹”的地步。以為他不過是一個自戀、自大,通過煽動迎合受到經濟打擊的中下層白人而上臺的投機政客,英語里面稱為“demagogue”,煽動者。當然特朗普的支持者不這么看。
社會主義左派以為特朗普就是一個“新納粹”。作為美國部分壟中斷資本的同路人,通過利用屬于小資產階級的中下層白人來打擊少數族裔底層以及逼迫上層其他資本站隊,維持擴大資本積累。
前一種觀點判定只要特朗普不挑戰現存的政治架構,那么就談不上是法西斯分子。只要能夠把特朗普選下往,那么美國體制的自我糾偏機制就仍然有效。后一種觀點擔心特朗普和壟中斷資本會利用危機進一步集中權力,打破美國已經運行不暢的三權分立架構,終極迎來毀滅或者革命的拐點。
在“黑人之死”引發全美大騷亂確當口,美國著名哲學家、哈佛大學公共哲學系教授康乃爾?韋斯特(Cornel West)通過《衛報》發表了一篇文章。他將特朗普領導的共和黨稱為“新法西斯主義”,并對美國社會的未來感到悲觀:“美國還能被改革嗎?”
不管是哪一種觀點,從美國的政治歷程發展的角度來看,特朗普上臺確實沖破了美國制度設計中的各種防火墻。美國的建國者們為了防范“demagogue”上臺,才在聯邦架構之上又加了一個三權分立和選舉人團,但吊詭的是特朗普恰恰由于這個選舉人團制度,在普選票比希拉里少近3百萬張的情況下反而進主白宮。從這個意義上說,特朗普當選可以視作美國建國者的失敗。假如特朗普是“新納粹”,那就是更嚴重的失敗。
不過特朗普到底是一個”demagogue”,還是一個“新納粹”,比標簽更重要的爭論的核心確實涉及對美國未來走向的判定。
我個人的理解是關鍵看美國怎么再次處理壟中斷資本。美國歷史上對標準石油,電話電報公司,微軟等至公司都通過各種措施進行過限制。2008年金融危機導致大衰退之后本來就應該做的工作由于“大而不能倒”不僅沒有限制,壟中斷資本反而獲得進一步擴張。拜登團隊有這個想法,但能不能實行很難說。這和前面講到的否決點導致僵局的狀況密切相關。
另外在國內層面限制壟中斷資本和在國際層面放任壟中斷資本是一體兩面。要留意的是美國內部調整對其他國家影響會很大。
觀察者網:在抗疫的過程中,特朗普及其團隊不時會有一些“不作為”、“亂作為”的表現。一個典型的例子是特朗普此條件出的“把消毒劑注射到體內以清洗新冠病毒”的驚人言論。而在最新的表態中,又稱“假如我沒有及早地做好自己的工作,這會兒已經有150萬到200萬人死亡了,而不是‘10萬+’這個目前看來比較可能的數字。”。有這些抗疫不力的斑點存在,外加弗洛伊德事件的影響,特朗普還有連任的勝算嗎?
微言:特朗普上臺后打破了美國政治運行的很多不成文規定,他對“政治正確”的挑戰本質就是在改變美國的政治運行規范。目前由于疫情擴散,經濟下滑,
國際物流,和社會種族矛盾沖突的疊加,美國確實進進一個低谷。
6月2日下午,特朗普新發布推文,聲稱“我的政府是繼林肯以來,所有總統當中對非洲族裔貢獻最大的一屆。”
從歷史來看,選前發生經濟衰退卻能成功連任的機會非常渺茫。老布什,卡特,福特,胡佛,塔夫脫都是由于經濟敗走麥城。唯一的例外是1924年的柯立芝。
從民眾的評價來看,固然前一段時間特朗普的支持度一度有上升,但538網站將特朗普現在的負面評價程度和自杜魯門以來的所有總統在同一時間的評價度做了一個比較,發現目前特朗普54%的負面度超過了所有人。
資料圖
這次疫情的沖擊力度和速度都遠遠大于2008年,而且當時還沒有爆發激烈的種族題目,特朗普這次想快速改進局面的難度非常大。
但另一方面共和黨這么10年來通過選區劃分,以及各種增加投票難度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成功地壓制了民主黨支持者的投票率。現在兩黨為了是否能夠擴大郵寄投票的題目正在關鍵州展開決戰。最后特朗普能否連任需要看特定區域的投票率,特殊時期很多原來好用的猜測因子都失效了。
特朗普在郵寄投票題目上反復無常
觀察者網:截至北京時間5月28日5時32分,美國新冠肺炎累計確診病例1695776例,死亡人數則破10萬,占全球總數近30%。針對這樣的一個數據,我們國內有一些自媒體文章的看法是:“檢測出的病例越多,越說明美國的醫療水平先進,檢測能力強大”。這樣一種觀點和您在美國實際了解到的情況相符嗎?
微言:具體診療水平的高低和應對公共衛生疫情的系統性能力是兩個概念。檢測在應對流行病疫情中只是一個側面,就是這個側面美國也不是最好的。Statista.com 有一個每百萬人的檢測率比較。美國排在第11位。
資料圖
國際物流 國際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