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為什么生活在“兩個不同的美國”?
?物流新聞 ????|???? ?2020-06-04 16:52
思響哥薦
曾幾何時,美國夢是美國人向世界宣揚其價值理念與生活方式的最佳代言。但如今美國夢留給民眾的失看,要遠遠多于???。
據美國人口普查局的最新數據顯示,2018年美國基尼系數創50年來新高。巨大的貧富差距使美國人生活在“兩個不同的美國”:一個是已經實現了美國夢的人的美國,另一個是仍需艱辛工作委曲維持生計的人的美國。
如此大的貧富差距,在全球綜合國力最強的美國事如何形成的?今天,來和思響哥一起剖析貧富失衡的美國社會百態!
來源 | 人民論壇雜志及人民論壇網(rmltwz)
作者 | 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研究員 李文
貧富差距大的導火索:新自由主義
收進分配不公平和社會不同等,一直是美國社會的痼疾。
上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貧富兩極分化呈現持續加劇態勢,美國最富有的1%家庭的收進占全國總收進的比重從1978年的9%上升到近年來的20%;美國前10%家庭擁有的財富占全國所有家庭財富的比重超過75%,后50%家庭擁有的財富占比僅為1%。
2017年,非洲裔美國人家庭凈資產中位數僅為白人的10.29%,拉美裔為12.11%。根據美國勞工聯合會—產業工會聯合會公布的《高管薪酬觀察》報告,美國首席執行官的均勻工資和普通員工的均勻工資之比,1965年為24倍、1979年為35倍、1989年為71倍、1999年為299倍。
另據美國經濟政策研究所發布的研究報告,2015年美國大型企業首席執行官一年的均勻薪酬高達1550萬美元,為普通員工均勻年收進的276倍。
隨著中產階級和白人藍領階層社會地位和生活水平的下降,他們在政治上開始變得憤怒和激進。斯蒂格利茨指出:“塔尖1%人群給社會帶來諸多負面影響,最大后果就是腐蝕了人們對美國公民身份的認同感,讓普通人不再相信公平競爭、機會同等和社區意識?!?
美國貧富差距持續擴大,一個重要原因在于自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里根﹑老布什﹑小布什等歷任總統實施了受新自由主義影響的經濟社會政策。新自由主義推崇徹底私有化、盡對自由化、完全市場化,以為一切跟“國家”“政府”“公有”相關的部分都缺乏效率、干涉自由、導致腐敗,只有市場、私人企業才具有最高的公道性。這種“任資本的氣力在蒼茫大地主宰沉浮”的理念落實到實踐層面,不可避免地使富者愈富、窮者愈窮,進而導致富人階層與中下階層矛盾的加深,民粹主義抬頭,增加社會的不穩定性與不確定性。
三大政策導致收進不平衡
在20世紀80年代,美國盛行“財富下滲”經濟學,其基本主張是通過對資本家減稅,把社會財富主要分配給資產者,經過滲漏原理逐漸使窮人的境況得到改善。
稅收政策
在這一新自由主義理論主導下,里根政府大幅度降低高收進者和大企業的所得稅率,個人收進中利息和股息等非勞動收進的最高稅率從1982年的70%減到50%,資本利得稅自1981年6月起從80%減到了20%。在1986年的改革中,利息和股息等非勞動收進的最高稅率再次從50%下調至28%。與此同時,美國低收進階層的稅率卻從11%上漲到15%。
里根之后,對富人實行減稅,減少對窮人的救助,幾乎成為美國政府度過經濟危機的通行做法。
老布什在任期間(1989-1993年),美國國內延續了導致經濟分配不公、貧富分化的經濟政策。1993年民主黨人克林頓上臺后,大膽提出增稅計劃及公平負擔的原則,把增稅壓力主要放在富人身上,但對新自由主義執政模式的影響甚微。2001年小布什上臺后,繼續實行有利于大企業、大資本的巨額減稅政策,千航國際突出表現在逐步取消了僅由富人承擔的房地產遺產稅。
在這種情形下,近40年來,美國社會的貧富差距幾乎一直延續了不中斷擴大的趨勢。
工資政策
除稅收政策外,自里根開始,歷屆美國總統幾乎都采取了有利于資本家,不利于工人的工資政策。里根在任期間調低了全美的最低小時工資標準,小布什上任后又進一步下調。2009年,奧巴馬政府將最低工資標準從每小時6.55美元進步至7.25美元,此后又一直停滯不前。奧巴馬在任期間曾幾次呼吁國會進步聯邦最低工資標準,無一不遭到代表工貿易者利益的共和黨人的反對。
產業政策
新自由主義還推動美國政府實施嚴重傷害勞動階層親身利益的產業政策。全面市場化引導大量資金投進到能夠迅速獲利的虛擬經濟中,跨國公司把生產轉移到海外,資本所有者、金融高管與科技精英在這一過程中如魚得水,但實體經濟尤其是制造業卻因此迅速衰落,導致“鐵銹地帶”的出現,大量工廠倒閉,到處是閑置廠房和被遺棄的銹跡斑斑的設備,工人大量失業。
以華爾街為代表的美國金融家階層,不中斷通過讓政府放松對金融領域的管制來謀求自身利益。在美國最大的投資銀行高盛公司的前副總裁羅伯特·魯賓擔任克林頓政府的財政部長和經濟顧問期間,美國政府通過了旨在消除所謂壁壘、監管、管制的《金融改革與現代化法案》,進一步放寬了政府對貿易銀行從事金融投資的限制,花樣繁多的金融衍生品應運而生,虛擬經濟、泡沫經濟迅速膨脹,高收進階層與低收進階層的差距被再次迅速拉大。
社會福利政策使貧困人口更加貧困
在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家看來,高稅收政策的“福利國家”導致了經濟上的低效率,弱化了人們工作﹑儲蓄和投資的動機,增加了國民對國家的依靠。受這一觀點影響,美國政府對福利國家政策持排斥態度,盡量減少在醫療保險、高等教育、退休養老金等方面的國家扶持,使部分貧困人口失往基本生活保障。
為緩解新自由主義造成的收進兩極分化的社會危機,美國政府也曾考慮國家干預手段的必要性,包括嘗試改革醫療保險制度,但都難以付諸實施。
2010年3月,美國國會通過了由美國時任總統奧巴馬提出的《患者保護與平價醫療法案》的醫療改革法案。新法案可將3200萬沒有保險的美國民眾納進醫保體系,從而使美國醫保覆蓋率從85%提升至95%。但實施這一法案的巨額資金需要通過減少聯邦醫療項目開支和對富人增稅等方式予以籌集,即是讓富人為窮人買單,被以為是“劫富濟貧”,引起利益團體與富人階層的強烈不滿。因此,特朗普上臺不久就便用行政權力叫停“奧巴馬醫改計劃”。2017年5月4日,美國國會眾議院以217票對213票通過取消“奧巴馬醫?!?,使大約15%的底層民眾再次失往基本醫療保障。
教育制度加劇貧富分化
受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的影響,美國現有教育體制明顯不利于底層人群的子女通過接受良好教育的途徑改變自身命運??梢哉f,在美國,貧富差距既是教育不公平的原因又是其結果。窮人的孩子很難與富人的孩子一樣有同等機會獲得良好教育以及尋找到合適的事業來發揮他們的才華,這就減少了他們在未來賺取更高收進及累積財富的機會。
教育投進差異
美國的教育資金有三大來源:10%來源于聯邦政府,45%來源于州政府,45%來源于地方社區。這使美國的基礎教育嚴重依靠地方性稅收,富人多的地方交稅多,教育投進多,整體教育資源好;而窮人多的地方則由于稅收較少而缺乏教育投進,教育資源貧瘠。教育投進的不同等又加劇了貧富分化。
對美國家庭來說,教育不公平在居住地方面表現得極其深刻。社會學家安·歐文斯的研究顯示,近年來,美國社區“收進隔離”勢頭蔓延,窮人、富人混居的社區越來越少。富人居住區有著風景如畫的庭院、漂亮的學校、精美的圖書館、現代化的購物中心、綠林掩映的社區公園和運動場所,以及精心養護的交通道路。低收進家庭大多居住在環境糟糕、基礎設施差、治安不好的“窮人區”,學生大多上公立學校。美國教育部國家教育數據中心的統計表明,
跨境鐵路
國際物流,2007年全美公立學校低收進家庭學生為900萬,2014年超過1100萬。
高校學費高昂
美國的頂尖高校大多為私立學校,學費較高,而且更看重校友、社會資源等非個人能力因素,這就把大多數貧窮家庭的孩子阻隔在外。教育專家哈羅德·利維撰文指出,在美國常春藤大學,來自全美收進最低四分之一家庭的學生僅占全體學生的3%,而來自收進最高四分之一家庭的學生比例高達72%。
教育公平是社會活動性和社會和諧的重要保障。推動教育公平,是一個社會能夠從根本上縮小貧富差距的重要措施。美國現行教育制度加劇貧富人群的分化與隔離,不僅使美國階層固化現象日趨嚴重,也使美國的貧富差距在短時間內看不到改善的???。
選自 | 人民論壇雜志11月中
原標題 | 美國人為什么生活在“兩個不同的美國”
新媒體編輯 | 周廣(實習)
原文責編 | 孫娜
原文美編 | 楊玲玲
歡迎加進人民論壇VIP會員
國際物流 國際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