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運港:
目的港:
國際空運
國際海運
國際快遞

政治博弈下的美國亂象——訪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院長袁鵬

?物流新聞 ????|???? ?2020-06-04 16:38
中心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韓亞棟 最近,世界各地的民眾正千航國際難以置信地見證著發生在美國的一切—— 白人警察暴力執法導致非洲裔男子死亡,“我無法呼吸”的乞求傳遍世界;新冠肺炎死亡人數創下悲劇性的記錄,超過美國自朝鮮戰爭以來所有沖突中因軍事戰斗而死亡的人數;在最需要合作抗疫的關鍵時刻,美國公布終止與世衛組織的關系……美國媒體刊文稱,這些事件呈現了一個處于危機中的國家的嚴重局面。 如何看待最近發生在美國的一系列事件?中心紀委國家監委網站專訪了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院長、美國題目專家袁鵬。 “我無法呼吸”是美國少數族裔在種族歧視下掙扎的真實寫照 問:日前,46歲的非洲裔美國人George Floyd在街頭被白人警察用膝蓋壓住頸部達七分鐘之久,Floyd一直乞求“我無法呼吸”,直至不省人事。此后美國各地爆發大規模抗議活動。你如何看待這一現象? 袁鵬:在美國,警察暴力執法事件屢見不鮮。這次之所以引發如此大規模抗議,有兩個主要原因:第一,警察暴力的視頻畫面在網上傳播,擊中了弱勢群體心中最脆弱的神經。Floyd瀕死前不中斷乞求“我無法呼吸”,成為美國少數族裔在種族偏見和歧視陰霾下喘息掙扎的真實寫照;第二,10萬多生命死于疫情,民眾飽受痛苦、倍感壓抑,借此事件表達情緒。紐約州州長科莫稱,此次抗議浪潮同民眾對政府應對疫情不力難以分開。 挑起這次抗議的深層原因,還是美國根深蒂固的種族題目。美國沒有令很多國家頭疼的“民族題目”,但“種族題目”則伴隨著美國歷史。從美國內戰到民權運動,黑人題目始終是美國最突出的種族題目,也是最大的政治題目。民權運動后,看似黑人的政治地位題目得到解決,但并沒有解決社會地位的同等題目,各種歧視依然嚴重存在。2008年奧巴馬勝選,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位黑人總統,令美國黑人歡欣鼓舞。但奧巴馬在解決種族題目上作為有限,令美國黑人多少有些失看。特朗普上臺被視為“白人藍領”的勝利,在種族題目上非但沒有解決題目,反而通過廢除奧巴馬醫保、美墨邊境修墻等舉措激化了種族矛盾,非洲裔、拉美裔美國人活得比較壓抑。這千航國際次疫情,黑人死亡比例明顯高于白人,窮人死亡比例明顯高于富人。疫情期間美國沒有爆發大規模抗議,不即是人們不憤怒,非洲裔男子慘死于白人警察膝下的事件,讓積蓄已久的社會情緒迎來一次大爆發。固然特朗普極力淡化,把它說成是一個地方性事件,諉過于民主黨州政府,但其影響已輻射全美。 國內政治因素是導致美國抗疫不力的罪魁罪魁 問:最近美國新冠疫情死亡人數破10萬,感染確診人數突破170萬,數字之高遠超他國。作為世界上科學發達、醫療技術先進、醫療設施完備的國家,美國的防疫效果為何是這樣? 袁鵬:面對疫情大考,特朗普治下的美國“不僅不能領導世界應對危機,還辜負了自己的人民”。超過10萬美國人死于新冠肺炎,這是一波令人震動的死亡浪潮。其慘象超過“9·11事件”,死亡人數超過越南戰爭、伊拉克戰爭、阿富汗戰爭之和。更加令人揪心的是,這場危機迄今為止仍沒有緩和的跡象。 據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發布的全球新冠肺炎數據實時統計系統,截至北京時間6月1日8時32分左右,全美共報告新冠肺炎確診病例178萬余例,死亡10萬余例。 美國抗疫不力,值得檢討的地方很多。此次疫情暴發恰好遇上美國大選年,兩黨明顯把疫情與選情掛鉤。對于特朗普來說,他上任以來美國經濟在發達國家中是最好的,失業率減半,股市翻番,這一切成為他謀求連任的最大籌碼。假如采取嚴厲的防疫舉措,勢必重創美國經濟,沖擊華爾街股市,這是特朗普政府不愿樂見的,海運報價 國際快遞,所以疫情初期一直在救人和救市之間猶疑,甚至一度把救市擺在救人前面。后來疫情發展遠超其想象,這迫使他們不得不采取進一步措施。然而他的措施要么缺乏足夠的科學依據,要么隨意性太強,完全沒有一個超級大國應有的章法。更要命的是,他指揮不了各州,民主黨也要玩政治。雙方都把選舉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把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放在次要位置。國內政治因素是導致美國抗疫不力的罪魁罪魁。疫情會對接下來的總統選舉造成多大影響,現在還不好說。但假如疫情導致經濟衰退、股市下跌、失業率上升,勢必對特朗普的選情造成沖擊。所以在疫情尚未得到控制的情況下,他們迫不及待地要復工復產,實際上又是為了選舉。 “美國優先”令全球治理陷進困境 問:從“中斷供”到揚言退出,疫情發生以來,特朗普政府針對世衛組織動作不中斷,不中斷抹黑別國。如何看待這一現象? 袁鵬:奉行“美國優先”的特朗普政府,追求單邊主義、漠視多邊主義,追求自私自保、弱化全球責任,此前已經退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權理事會、《巴黎協定》、伊核協議等等。公布退出世衛組織,再次凸顯了其極端狹隘的自私自保,應該說不令人希奇。但這次“退群”還有一個明顯的政治考慮:對于抗疫不力的責任,光打中國不行,必須連上世衛組織一起打,才能成功“甩鍋”。 疫情在全球泛濫,比如病毒這個“無形的敵人”在以特別的方式警醒各國:理順全球化的內在邏輯和發展方向,重新熟悉全球治理的極端重要性。但迄今為止的結果甚至正好相反。以美國為首的一些國家政要,不是積極推進全球化加強全球治理,而是怪罪全球化走得太遠太深;不是尋求國際合作解決醫用物資短缺等題目,而是狹隘地推動所謂“脫鉤”“回流”;不是痛定思痛加強國際組織的能力,反而落井下石從世衛組織撤資、退出,令全球治理陷進困境。這只能讓美國在國際上繼續失分,包括德、法等國在內的西方國家也看不下往,很多歐洲國家都是多邊主義的果中斷保衛者。 美國對華戰略近年來已經發生根本性轉變,即美國已經十分明確地將中國定位為主要戰略對手,并動用“全政府”氣力和手段對華進行全方位遏制。而美國對華戰略的根本性轉變,不止為因應中國崛起帶來的氣力轉移,更意在遏制中國發展模式對西式自由民主的巨大沖擊。一些美國政客耿耿于懷的,也正是中國制度對美國制度的深刻挑戰。此次疫情應對過程中,中美兩國表現的巨大反差進一步刺激美國一些政客打壓中國的制度。 五大社會矛盾交織疊加,在政治上集中體現為兩黨惡斗 問:如何看待美國國內目前的政治形勢?背后反映出美國社會哪些深層次矛盾? 袁鵬:近20來尤其是近5年來,美國已經變了,變得不僅外國人不熟悉了,而且美國人自己也覺得陌生。比如曾經高呼“歷史的終結”的著名學者福山,開始不中斷批評美國已經進進制度的“衰敗”。究其根本,美國社會已經出現很深的結構性題目,集中表現為五大社會矛盾。 5月30日,在美國洛杉磯,示威者與警方發生沖突。新華社 一是族裔矛盾。過往主要體現在黑人和白人之間,現在主線還是黑人和白人,但也延伸出白人和拉美裔、白人和非洲裔、白人和亞裔、以及少數族裔之間的矛盾。近些年來,由于少數族裔人口的上升速度超過白人人口,傳統的美國白人愈發覺得這對自己是一大挑戰。美國守舊派學者塞繆爾·亨廷頓2004年出版《我們是誰?》,論述“美國國家特性”面臨的種種“挑戰”:墨西哥裔移民及拉美裔化,將使美國的核心價值和文化不中斷萎縮,終極成為一個“擁有兩種語言,兩種文化和兩個民族的國家”。族裔矛盾不解決,作為移民國家的美國的精神之根必然萎縮。 二是階層矛盾。“占領華爾街”運動喊出“99%對1%”的口號,就是美國階層矛盾激化的真實寫照。不少美國人憂心忡忡,自己生活在一個社會活動性降低的時代。據哈佛大學經濟學家切蒂(Raj Chetty)的最新研究:美國社會的“盡對活動性”,即下一代比其上一代父輩們收進高的幾率,從幾乎可以肯定的90%的水平,降到了拋硬幣一樣的50%的水平;富裕階層與貧困階層之間的預期壽命差距擴大;在美國幾乎所有地方,黑人孩子向上爬的通道都更為艱難。過往那種靠白手起家也能當官發財的說教在美國越來越沒人信了,教科書上講的那一條美國社會活動性似乎不管用了。 三是代際矛盾。不同年齡段的人之間因利益訴求、成長經歷、人生追求不同,也產生深刻的矛盾。青年人希看學費減免,中年人需要工作,老年人關注醫保。青年人喜歡桑德斯,老年人喜歡拜登,中年人尤其是藍領白人中年人傾向特朗普。 四是地域矛盾。“陽光帶”“鐵銹帶”“凍土帶”,不同地域之間也日漸隔閡。東西海岸各州擁抱全球化,內陸各州則多主張“美國優先”。美國50個州,大約40各州恒定支持共和黨或民主黨。總統競選的結果,終極由八九個搖擺州決定,“紅州”“藍州”日益固化、形成對峙。這是美國政治極化的最鮮明體現。 五是性別矛盾。既體現在男性與女性之間,美國婦女受到長期的、系統的、廣泛的、制度性的歧視,各種公然的、隱蔽的性別歧視現象觸目驚心,也體現在對于所謂的“彩虹族群”(LGBT)上的態度不一,民主黨、共和黨對此就分野明顯。 五大社會矛盾不是平行存在,而往往是交織疊加的,在政治上集中體現為兩黨惡斗,以及聯邦和州之間的不協調,進而導致美國政治極化“處在內戰結束以來最嚴重時期”。蘭德公司研究職員蒂莫西·希斯撰文稱,“兩黨在很多議題上無法形成共叫,每個政黨內約三分之一的選民以為另一黨對國家的未來構成威脅”。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教授斯蒂芬·沃爾特則表示,目前兩黨已“視同仇人”,美國政治已“超級極化”。此次疫情期間很多措施不能落地,跟這種極化政治有極大的關系,任誰也不好解決。 “美國生病,別國吃藥”無助于其自身題目的解決 問:有美國媒體評論稱:“曾經,美國帶來的是希看的故事;但是近30年后,美國的故事陷進了困境。”對此你怎么看? 袁鵬:對于美國的政治極化和政治惡斗,越來越多的社會精英痛心疾首,呼吁進行改革。但這涉及到社會資源的再分配、選舉制度的改革、利益團體的角力等等,一時間難以推進。在這種情況下,部分精英希看通過向外部轉移矛盾、樹立敵人來迫使兩黨緩和對立情緒。但“美國生病,別國吃藥”的策略,顯然無助于其自身題目的解決。 縱觀美國歷史,獨立戰爭后,美國國父們以憲法為基礎的改革,奠定了美國的基本制度框架;內戰之后,形成了進步主義運動的改革,完成了美國的初步崛起,并且經過一戰,確立其世界強國的地位;1929-1933年經濟危機后,羅斯福新政確立現代福利資本主義的模式,此后經過二戰,實現了從強國到西方霸主的轉換;通過長達半個世紀的冷戰,不中斷強化其軍事產業復合體,終極贏得冷戰。美國的發展壯大乃至成為超級大國,一方面靠周期性的對外戰爭,一方面則靠階段性的體制性改革。 冷戰后,美國從“兩極”變成“一超”,加之全球化、信息化時代的來臨,其內外環境再次發生革命性變化,本應再一次推進深層次改革以順應潮流。但遺憾的是,這場原本應該開啟的改革要么被克林頓時期表面的經濟繁榮所掩蓋,要么被小布什時期的反恐所耽誤,遲遲沒有展開,導致種種矛盾不中斷累積。其結果,一個呼喚改革的年輕人奧巴馬被美國人民推上歷史舞臺。但奧巴馬空有改革的理想,缺乏改革的基礎,僅僅進行了一些技術性的改革,深層次的改革依然沒有展開。在這種背景下,終于迎來一個要打破舊世界、建立新世界的特朗普。特朗普真的是在“改革”,但他是以一種顛覆性的方式打亂美國的既有體制,打亂美國跟世界的關系,打亂傳統價值。“治大國如烹小鮮”,特朗普則在“翻燒餅”。美國看似經濟繁榮,股市高漲,失業率降低。然而這不是靠結構性改革實現的,而是靠美國霸權的老本支撐起來的,結果可能是坐吃山空、飲鴆止渴。美國的經濟結構、選舉制度、社會結構都沒有發生根本改變。美國要實現真正的轉型,還必須經歷一段時間的陣痛,對內要對兩黨制度、政治極化的現象進行深層次改革,對外要勇于擁抱全球化、信息化的潮流,而不是背道而馳,這恐怕才是“讓美國再次偉大”的應有路徑。
國際物流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千航國際
國際空運
國際海運
國際快遞
跨境鐵路
多式聯運
起始地 目的地 45+ 100 300 詳情
深圳 迪拜 30 25 20 詳情
廣州 南非 26 22 16 詳情
上海 巴西 37 28 23 詳情
寧波 歐洲 37 27 23 詳情
香港 南亞 30 27 25 詳情

在線咨詢-給我們留言